偌大的低温仓库里看不到一个工人,18米高的立体货架上密集排布着1.6万多个货位。根据系统的指令,一台台穿梭车和堆垛机自动滑行,或把货物精准投送到指定货位,或将货架上的货物快速有序运出库。
新近建成的华顺食品公司智能仓库,佐证了惠山区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如石击水的震荡效应。6月份,该区在全市率先出台区域性的产业扶持政策,计划用三年时间,以机械、电子、食品、纺织、新能源等行业为重点,推进高端换低端、数码换机械、成套换单台、智能换人工的“四换工程”。其中的“干货”是:政府引导资金每年投放不低于5000万元,带动全区用于智能制造的固定资产投入不低于10亿元。到昨天,全区已有67家企业申报了首批智能生产项目的认定。
“智能制造是传统制造业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谁先行动,谁就能抢得先机。”惠山区区委书记吴仲林说,以全区之力推动智能制造,不只为了解决招工难,真正用意是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通过智能化设备、信息化管理,实现对企业资金、成本、人员精细化管理,以及经营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可控化。“一个真正的智能化企业,自动化率必须达到70%以上,目前惠山区能做到的还不多。”
业内都知道,智能化并非所有的制造企业都适用。惠山区经信局负责人透露,该区一向以重工业为主,这两年产业结构“换血”,机械加工业、电子等产业崛起,信息化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由此有了适宜的土壤。记者研究发现,5000万元投放主要是两大方向:鼓励引导企业改造提升,对新建或改建的智能化生产项目按智能设备投入额的12%予以补助,智能制造示范生产线、示范车间和示范工厂,在评审认定之后再给予3%的奖励;而对于软件及技术服务部门则按投入额的30%予以补助,以推动信息技术在传统制造业的全面渗透、综合集成和深度融合。
“仓库投运以来,节省劳动力20余人,货物运送准确率达100%,综合效率提高30%以上。”数据在手,华顺食品智能仓库的作用已不用多说。惠山区经信局人士说,智能制造其主体是企业、受益的也首先是企业,该区出台发展规划最大的功能就是“推波助澜”——今年3年,每年区里要认定20-40条智能示范生产线、10-20个智能示范车间、1-2家智能示范工厂;到2017年,重点行业大中型企业信息化水平处于集成提升阶段以上的企业要达到80%,实现信息技术应用在工业领域的全面覆盖。
事实上,政策“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效应已经形成,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视线聚焦于政策以及先期改造的企业上。华光汽车部件去年就实施“机器换人”改造,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显著提升,今年1-9月份销售同比增长7%,但税收、利润两项指标同比增长分别达到19%和12%。董事长薄铸栋说,公司全年将投入5000万元用于生产线改造。在他眼里,区里的扶持“钱不多,但让企业更有信心,会让产业发展的氛围更好”。
同时,另一些为营造发展氛围再添把火的举措已先后推出。近日,省内首个智能制造服务联盟在惠山成立,来自省内外多家科研院校、上市企业“抱团”组成服务联盟,将在智能装备研发、软件及技术服务等领域,为惠山企业提供定向服务。而在前不久,由中科院院士丁汉率队的专家组制订的智能制造标准《惠山区智能制造三级标准》也已出台,为惠山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提供了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