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淮安区在美丽淮安示范区创建征途上高歌猛进,持之以恒的生态文明建设让每一位踏进古城的人们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越来越浓的绿意。
顶层设计:绿色城市跃然眼前
博里镇工业集中区对不符合环境要求的项目说“不”,受到很多投资者特别是回乡投资者的赞同,入园项目规模和效益都达历史最佳;泾口镇主动淘汰落后产能,助推小冶炼产业转型升级等事例,生动地诠释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意义,被当地群众赞为:“不仅是带给家乡碧水蓝天的生态工程,还是让生活产生巨大变化的民生工程。”
“决不以污染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是历届淮安区委、区政府一以贯之的原则。近年来,该区先后否决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0多个,概算投资额超过45亿元。同时,每年拿出超过3.5%的GDP份额用于环保投资;先后出动3615人次对323家企业进行检查。关停了11家落后产能企业、土立窑70多座,拆除城区小锅炉77台;投入2亿多元,优化了化工集中区污水处理设施,对卫生防护距离内居民进行搬迁安置;群众反映的所有生态问题实行全程跟踪、限时办结。
淮安区抓住国家级生态区创建的机遇,确立了“生态建设是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先导工程,是创造竞争优势、确立发展强势的基础工程,是以人为本、提升幸福指数的民生工程”的发展思路,从人员配备、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等多方面为生态建设“开绿灯”。
编制完成《淮安市淮安区生态区建设规划》,确定了生态保护红线;各乡镇结合实际编制了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规划,为“生态立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措施发力:绿色发展造福百姓
随着生态建设的步伐,淮安区以独特的风景和迷人的魅力,正成为极富吸引力的旅游胜地、宜居城市、工业强区。
GDP上去,PM2.5下来,“淮安蓝”成为新常态。近年来,该区一边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一边重点保护环境质量。开启大气环境质量24小时监控模式,实现了严重污染的天气预报预警;机动车没有绿色环保标志,禁止上路行驶;对全区176家加油站进行改造,整治油气污染;全区现有林地面积33万亩,四旁植树3200万株,活立木总蓄积230万立方米,近几年净增率均居全市第一。眼下,“淮安蓝”成为头顶上方最常见的颜色。
一二三产齐步走,生态经济有了新发展。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构建三大生态经济体系,是该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大亮点。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全区通过省级认证的农业“三品”生产基地面积达10万公顷,累计认证农业“三品”总数391个,全市第一。2009年以来,全区共实施节能与循环经济项目40个,节能16万吨标准煤。
秉持“把自然引入城市,把生态融入城市,把环保植入城市”理念,该区统筹推进城市建设、文化旅游建设和生态建设,先后建成九龙口湿地、白马湖湿地等10个省级重要生态功能区,形成了红色文化生态旅游景区、历史人文生态旅游景区和水生态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