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网讯 (张耀西 於守伟 汤业发) 隆冬时节,从南京传来喜讯:省政府已将泗阳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的请示报至国务院,并批转商务部。
建于2001年底的泗阳经济开发区,从县级到省级、再到即将升格为国家级的“三大步”,用了不到15年。特别是2006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之后,泗阳经济开发区又瞄准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个目标,以绿色发展和特色发展为引领,以扩张总量、提高集聚、科技创新、产城共建、载体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六大工程为抓手,在创建国家级开发区的征程上迈出了铿锵步伐。
“顶层设计”打基础
开发区要达到一定的高度,起跳的平台非常重要。因此,泗阳经济开发区在创建国家级开发区过程中,把基础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建设中,泗阳坚持“产城融合”理念,本着“精致化、精细化、精品化”原则,聘请专业机构编制了开发区71平方公里总体规划,环境、水体、绿化、三产等专项规划,轮毂、化纤长丝面料、食品包装等产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高标准做好功能配套工程,全力创建产业集聚、环境优美、配套完善、富有特色的国家级开发区。
经过不懈努力,如今,泗阳经济开发区建成区面积达到32平方公里,基础设施配套40平方公里,形成13纵16横的路网格局;完成69公里污水管网、30公里供热管道铺设,实现市政道路、雨水、污水、自来水、天然气、电力、电信、热力、有线电视管线及土地平整“九通一平”;中心商务区、连锁酒店、邻里中心、两所学校、蓝领公寓、人才公寓、职工公舍、污水处理厂、京杭运河泗阳港等配套设施相继投入使用;葛东河风光带、淮滨河风光带、魏阳河风光带、中央生态公园等绿化景观和北京路等道路绿化工程相继完工,绿化面积272.5万平方米。基础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引凤效应”,一批批大项目、高科技项目落户泗阳经济开发区。
产业集群抓“特色”
产业集聚是创建国家级开发区的有力支撑,特色产业集群则是泗阳经济开发区跨进国家级开发区大门的一张靓丽名片。创建工作启动以来,泗阳围绕发展四大主导产业谋篇布局。
在纺织服装产业上,强化与中国长丝织造协会合作,规划了占地3000亩的化纤长丝面料产业园,围绕中高档化纤长丝面料等开展招商,全方位打造“泗阳化纤”区域品牌。如今,泗阳经济开发区集聚了海欣纤维、聚润纺织、化纤产业集群、千仞岗服饰、东滢服装等纺织服装企业115家,年产差别化纤14.5万吨、化纤面料1.85亿米、化纤类床上用品及服装9200万件(套),形成了“聚酯—切片—纺丝(纺纱)—织造—染整—成衣”完整产业链。开发区成为“国家级长丝面料产业园”、“江苏省纺织服装特色产业基地”;该县获批“江苏省新家纺基地县”。
在汽车配件产业上,规划建设了占地面积2600亩的轮毂产业园。园区拥有轮毂研发中心、检测中心、产品展示厅、网上商城,入驻新安驰铝业、英挪唯铝业、宏方真空镀膜等轮毂及其配套企业16家,初步形成了以汽车轮毂生产为主,以数控机床、铝加工、模具、包装后处理为配套的汽车配件产业集群,年产轮毂1000余万只,成为“江苏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轮毂产业园”。
在食品饮料产业上,集聚了洋河股份泗阳分公司、福润肉类、好彩头食品、御珍酒业、金厨娘食品、雅颜食品、佐佐食品等食品企业20家,同时集聚了金之彩集团、晶瑞玻璃等包装企业28家。
在家居建材产业上,以家居厨柜、软体家具等中高端产品生产企业为主攻方向,集聚了金牌厨柜、吉福新材料、顶品家居等32家家居建材企业。总投资10亿元的金牌厨柜项目,引进德国、意大利先进设备,高档厨柜、厨房电器、五金配件等产品畅销海内外。
“量质并举”促转型
泗阳县主要领导认为,创建国家级开发区,单一追求项目数量显然不行,还必须在提升项目质量上下功夫。
为了确保做到量质并举,该县立足新常态,坚持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注重招商选资,确保全年招引大项目、好项目30个以上。同时,致力存量转型升级,推进主导产业的强链壮链补链,实现培大育强。对纳入“511”工程的企业,实行重点扶持、无缝对接,扎实推进腾笼换凤、兼并重组、靠大靠强,推动苏丝股份与晨风集团的战略合作,以及荣浩集团、华阳制药等企业的股改上市,全面优化企业发展质态,鼓励发展“一企一店”,利用网络大数据助力企业腾飞。
创建给开发区带来质的飞跃。泗阳经济开发区还被评为省级生态工业园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示范区、知识产权试点园区、绿色新能源产业园,在2014年度江苏省开发区科学发展综合评价中排名上升到第58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