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区经济在逆境中前行,预计4项指标增幅位居全市第一。” “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4家,同比增长56%;落户10个科技创新重大项目,新增8个省级以上重大创新载体。” “全区可用财力的71%、新增财力的88%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市、区重点民生项目15个,项目总数、完成质量全市领先。” 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工作优质均衡、全省领先,获多项“国字号”殊荣…… 在润州晒出的“2015年成绩单”上,一批群众最期盼、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得到解决,该区发展质效不断优化,区域竞争力持续走高。 机遇与挑战并存,压力与动力同在。新的一年,在“建设高新区,打造新润州”的奋斗目标下,润州如何利用优势、发力前行?笔者从1月4日开幕的润州区“两会”上获悉,今年该区工作如何干?《政府工作报告》里写得清清楚楚——“清单”指方向、“立项”明目标。 今年,该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3%;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产业类实际利用外资9000万美元;全面完成市下达的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 加码高新区建设 打造创新发展新高地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新常态”下,润州立足“高”,突出“新”,聚焦“特”,围绕2020年建成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目标,加码提速迈上新台阶。 今年,该区把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放在镇江高新区建设的优先位置,深入对接“中国制造2025”,加强产业集群式发展,努力跃升到产业价值链的中高端。以船舶与海工关键配套产业为例,该区将为其做好强链、延链、补链文章,使上下游企业集聚,扩大产业规模,成为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无论是高新技术企业,还是传统企业,创新都在发挥“第一引擎”的作用。今年,该区通过“小升高”“老转高”“新育高”,大力建设各类众创空间,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一条街以及产学研协同创新。其中,大学科技园将全面开园、新落户20家以上大学生创业团队和20个科技创新项目,五洲创客中心、船舶与海工配套产业园争创国家级孵化器…… 经济稳中奋进 厚植发展新优势 实体经济仍然是区域发展的命脉,而经济下行的压力也主要集中在这一领域。 政府工作报告要求,今年,润州区将实体经济作为稳增长的关键,政企携手攻克时艰、银企抱团争取源头、着力招商抓好引资,在资本市场运用,闲置厂房、商业楼宇盘活上,为企业发展拓展空间。此外,还将借助信息化、智能化等加快传统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繁荣现代商贸商务,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平台经济等新型业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3.5%;做精做优特色种植业,开发利用观光休闲农业资源,支持“亚夫在线”等服务“三农”电商发展。 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抓手、主支撑,润州区将紧抓18个市级、40个区级重点产业项目,确保年内完成投资120亿元,确保B-12星球乐园等项目签约落户,魔幻海洋世界、航天科普园等项目上半年开工,中能建装备、美佳高速电梯等项目竣工投产,睿泰数字产业园一期全面运营及上下游企业入驻30家以上。 提升功能品质 建绿色发展新城区 “实干五年,在打造‘环境美’上实现明显突破。”这是润州今后五年的承诺。 2016年,润州区将继续坚持生态立区,突出“建管并重”,在城区改造、城区管理、城区环境上花精力、下工夫,将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作为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 以城市改造为例,该区将全面完成“7+1”项目征收扫尾,启动烟墩湾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完成太古山二期、连淮扬镇铁路润州段征收拆迁;续建二道沟城中村、富润华庭五期等3个安置小区,协调市相关产业集团基本解决逾期安置矛盾;做好危旧房、空斗墙房屋解危工作,组织开展东麒麟巷、福莲巷等街巷改造和积水区整治。 此外,该区还将加大占道经营、户外广告、渣土扬尘等专项整治力度,在主城区建设4处疏导点;狠抓防违治违,加强重点区域巡查和防控,防止新增违建、减少存量违建。 “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是所有润州百姓的愿想,也是构筑宜居环境和百姓生活的关键所在。今年,该区新增1个街头绿地和生态文明广场,完成海绵城市项目的建设任务。同时,做好西南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收官工作,完成五州山、六道涵、嶂山和燕子窝水库除险加固、景观改造和流域治理,实施凤凰山、嶂山等宕口整治,巩固提升“一湖九河”水环境综合整治成效,启动“碧水绕润州--水岸共治十大行动”,实现“水清岸绿、鱼虾洄游、环境优美”的目标。 提升群众获得感 幸福指数再升级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最大责任,换言之,就是让人民群众获得“最大效应”,越来越幸福。 政府工作报告要求,今年,润州在率先创成省教育现代化县级示范区基础上,筹建中德合作职业教育技术中心,完成国家基层卫生综合改革试点各项任务,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润州医改经验;实施宝塔路、官塘桥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落实全面二孩政策的服务与保障工作;建设32个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推进书香润州建设,提升“中华诗词之乡”内涵。 作为全国“救急难”试点,该区将在完善救助体系、构建长效机制等方面探索前进,实现社会救助信息平台、“一门受理”社会救助窗口全覆盖,建立“三位一体”残疾人托养模式,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民生工作面广、量大、头绪多,这二字马虎不得。今年,润州将推进省现代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建设,完善“一式两化”社区管理服务体系,探索新型“中心社区”治理模式,建成光华、李家山、西津古渡、五凤口4个社区服务中心。同时,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理念不断推广,完善立体化、现代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提高公众安全感和群众满意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