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打造绿色发展示范城市
昨天上午,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石泰峰参加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泰州代表团审议。他强调,要切实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十三五”改革发展新实践,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把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作为紧迫而重大的任务,深入推进跨江融合、特色发展,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真正使黄金水道产生黄金效益,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作出更大贡献。
副省长张雷,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丁解民,省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吕振霖,我市领导蓝绍敏、史立军、高纪明等参加审议。
昨天,泰州代表团审议会场气氛十分热烈。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蓝绍敏首先发言。他说,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总结成绩实、分析问题实、目标任务实、发展举措实,符合中央要求,符合江苏实际,符合人民愿望,是一个求真务实、充满新意、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好报告。蓝绍敏表示,泰州将进一步认真学习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特别是省政府工作报告精神,突出思想再解放,努力在干部精神状态和工作绩效上实现“双提升”;突出供给侧改革重点,努力在需求侧和供给侧共同发力上实现“双提升”;突出有效投入,努力在项目增量和质量上实现“双提升”;突出城市建设,努力在城市功能品位和老百姓满意度上实现“双提升”。在下一步融合发展中,泰州要下决心成为江苏南北联动发展的枢纽城市,经济指标上要迈上新台阶,在大交通建设上要有重大突破,全面小康建设要更具有代表性。在特色发展方面,泰州要成为长江经济带大健康产业集聚示范城市,转型升级改革试点和金融支持转型升级改革都要力争在全国有影响,要实现三大新兴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四大名城”的特色效应要更加显现。蓝绍敏建议,尽快启动北沿江高铁和盐泰锡常宜城际铁路建设,让泰州人民早日圆上高铁梦。同时,更加聚焦、支持泰州医药产业发展,为中国医药城实现“两个十年”目标添威助力。
市委副书记、市长史立军在发言中说,省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中央要求与江苏实际的紧密衔接,体现了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的辩证统一,也体现了全面谋划与重点突破的统筹协调,是一个富有思想、鼓舞斗志的好报告。史立军说,相对滞后的交通基础设施依然是泰州发展的最大阻碍和制约。他建议,加大盐泰锡常宜城际铁路建设、北沿江高铁建设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快推进泰常过江通道建设,拓展泰州跨江融合发展空间。
随后,杨善基、徐克俭、王春香、张小兵、陈雯、许杏桃、张文德、张育林、李卫国、赵叶等代表先后发言。大家围绕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增加创新资源供给、支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加大对实体经济扶持力度、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锡常泰经济圈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在认真听取大家发言后,石泰峰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很不平凡的五年,在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下,全省上下攻坚克难,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推动“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取得重大进展的关键时期。要牢固树立并自觉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八项工程,大力实施七大战略,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
石泰峰说,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的内在要求。泰州地处长江流域下游,保护好长江生态环境,确保一江清水绵延后世、永续利用,是必须承担的重要责任。泰州要牢固树立并自觉践行新的发展理念,打造推进绿色发展示范城市,着眼于解决制约绿色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深化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为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转型注入新的活力。
石泰峰强调,要切实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发展与生态两者平衡。增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意识,把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真正使绿水青山产生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培育壮大绿色产业,加快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推动绿色发展结合起来,用绿色发展倒逼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调高、调轻、调优、调强、调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积极培育壮大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产业。推动沿江地区绿色发展,着力放大跨江融合发展效应,积极探索与苏南全面对接、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更高层次、更有特色地承接产业转移。加大生态园区共建力度,加快建成联动南北发展的枢纽城市。要着力保护绿色生态,营造天蓝地绿水清环境。泰州要倍加珍惜已有的自然禀赋和生态家底,加大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力度,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增长点。在新一轮沿江开发中要进一步转方式,调结构,统筹规划,科学利用岸线资源,确保有限的岸线发挥最大的效益。要围绕构建绿色屏障,积极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江苏是国家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综合改革试点省,泰州要积极承担改革试点任务,以此为契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生态文明法规制度、绩效评价机制、问责机制以及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加快构建系统完整、实施有效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着力提高绿色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