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资投资融资网站建设互联推广
在线:

南京市白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打造一主两翼产业平台

来源:南京 发布时间:2012-10-29

        白下321大厦暨国际人才孵化器。

        

        白下高新园区核心区鸟瞰图。

        

        园区高科技人才创业中心。

        

        白下高新园区“紫云工程”专家论证会。

        

        首届中国云计算技术与应用大会。

        

        江苏省智能交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揭牌。

        

        园区“民进军”代表企业南京捷诺公司。

        

        国家级南理工技术转移中心。

        

        即将投用的云计算创新基地。

        

        在建中的智能交通产业创新基地。

        位于白下东部、紫金山麓的白下高新园区,由白下区人民政府与南京理工大学2001年共建国家大学科技园起步;2006年被认定为省级开发区,面积扩展到2.1平方公里;2009年完成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对外招才招商;2011年9月在开发区内规划161公顷面积,在全市率先启动紫金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建设;同步引入国际顶级公司开展对白下东部11平方公里的专业城市设计,呼应“三区融合”创业创新体系整体布局。

        作为全省面积最小、省会南京主城区内唯一的省级开发区,本身就有别于常规开发区,注定要走与别人不一样的路径、经受不一样的考验。沐雨栉风11年,园区看准了科技型园区的高成长性不动摇,始终坚持发挥南京及园区周边资源优势推进产学研转化,始终坚持集约发展引进占用资源少、具有爆发力的企业,始终坚持引进中小科技型企业培育自主创新实力,重点引进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人才来园创业,培育园区自己的上市公司或领航企业。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园区先后被评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专利产业化试点基地、中国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中国数据中心战略合作基地、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省重点小企业创业基地、硅谷南京创新创业基地、全省唯一的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示范园。园区自2009年开始迈上发展快车道,土地容积率从0.8调整到2.4,规划建设面积由80万平方米提高到240万平方米;园区建成以及在建载体量由2008年的4.6万平方米上升到今年的140万平方米,自持物业比重保持在35%左右;出让项目投资强度达到亩均800万元左右;每平方公里税收由2008年的0.265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5亿元;高新企业、双软企业、发明专利授权等指标快速攀高,科技产业单位面积集聚度持续走强,园区建设和发展渐入佳境,进入集群爆发的快速增长期。

        率先启动特区建设一年来,园区抢抓全市1+8政策体系、“科技九条”历史性政策机遇,紧跟市、区最新部署要求狠抓对照落实,紧扣产业、创业需求狠抓对接跟进,以培育白下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为使命,加快特区人才项目和功能平台建设,年初在全市启用了首个真正面向海外归国创业人才的专业等级孵化器——白下321大厦暨国际人才孵化器,特区建设各方面工作均取得阶段性重要进展。省政府主要领导鼓励园区,“就是要走这样的路子创新发展,真正做到自主创新、高端引领、人才支撑”。市委主要领导4次视察园区,要求“在人才建设、功能体系、体制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为全市特区建设做示范”。更多的领导要求园区坚定走“人才引领、科技创业”道路,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切忌急功近利。园区服务运营团队被创业人才亲切称为“铁军”团队,先后被评为南京市“三争一创”先进党组织、白下区“三争一创”先进典型。园区用实际行动表明,小园区也能有大作为,也能培育大希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当前,园区正按照区委、区政府部署,抢抓简政强园区改革机遇,突出经济和城市发展主体功能,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光华路功能片区,加快落实“三区融合”布局。未来,园区将继续按照市委主要领导面向全市科技园区提出的“三个平台四个区”目标要求,全面对标学习中关村,因地制宜,错位发力,进一步突出开发区“建平台、做服务”两大核心职能,致力打造园区的产业平台、创业平台和服务平台,努力建成引领白下发展的创业创新核心区、高端人才聚集区、新兴产业引领区和集约发展示范区,为白下建设创新型城区、幸福都市标杆区,为南京打造“三名城”、打响“紫金人才特区”名片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产业平台

        强化定位,确立“一主两翼”主导产业

        云计算:从“紫云工程”到“白下模式”

        智能交通:从“战略联盟”到“创新中心”

        如果说企业是开发区的生命源,那么产业就是生命线。今年上半年,园区新引进斯坦德、圣克拉、六月智能等软件、智能交通、云计算企业35家,新一代信息技术关联企业近20家。园区遵循开发区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应企业集群的共性特征,在分析现有产业结构、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立足错位创新发展基础上,果断强化产业高端定位,确立了“一主两翼”产业主攻方向。一主:即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导产业;两翼:即以云计算应用与服务、智能交通为两翼。

        今年6月,白下区在京举办专家论证会,通过了南京白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紫云工程”暨中国云计算创新基地可行性报告。园区避开数据中心建设带动产业发展的常规路径,以技术应用与服务创新为切入点,探索新型商业模式服务行业应用的云计算产业发展模式,得到专家组高度认可,并且命名为“白下模式”。工信部软件司主管领导高度关注“白下模式”推进情况,亲自指导方案完善和路线图设计,将云计算“白下模式”作为软课题单独立项开展研究。这是在去年国家设立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等5个中国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城市基础上,以南京一个城区命名的云计算产业发展模式,在全国尚属首例。在云技术日臻成熟、云应用进入“元年时代”、“催云落雨”成为各地产业化共性追求的背景下,国内顶级专家组集体认定的“白下模式”迅速引起业界高度关注,浪潮集团、清华紫光、神舟数码等知名企业纷纷考察园区,中国数据中心战略合作基地、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云计算应用与服务平台(南京)、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南京分中心集体落户园区。

        “白下模式”以云计算技术应用服务、模式创新为出发点,以“立足白下、服务江苏”为宗旨,以改造传统产业、提升支柱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为总目标,利用园区的物理空间,制定激励政策,搭建公共平台,整合技术力量,创新运管模式,扩大对象应用,逐步构建完整的生态产业环境,助推中小企业发展与两化融合。初步计划分三个阶段推进实施:

        第一阶段:整合园内外企业云技术,成立政企合作的实体运营公司,以市场化机制建设基于云计算技术与应用的公共服务平台,率先服务于区内2万多家商贸、商务、金融等服务型企业,构建“白下模式”雏形。期间,面积5.7万方的中国云计算创新基地今年9月交付,区政府电子政务优先入驻公共服务平台,年内实现平台服务企业400家,至明年6月计划服务对象企业2500家。

        第二阶段:继续完善云平台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平台服务功能,强化商业推广。依托南京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与境外人才资源,借鉴RTP和清华科技园成功经验,建设“智慧园区”公共服务云平台,提供专利申请、无形资产评估、科技项目申报、银行贷款、股权融资、法律咨询、财务管理、会计审计、客户关系管理、日常项目管理虚拟管理云服务,至明年底计划实现平台服务覆盖企业5000-8000家。

        第三阶段:结合宽覆盖的应用服务实践,不断创新升级云计算技术,运用自主创新的云计算技术、成熟的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整合信息资源,降低电子政务成本,提升政府服务能力,鼓励医疗、交通、教育等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公共事业行业,率先运用云计算技术,构建新型行业信息化系统,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至2015年底实现平台四级用户(政府部门、社会公共事业单位、社区、企业)全覆盖,在政企合作模式下,推广应用模式,创造社会和经济效益。

        园区依托省交规院、莱斯信息、通用电器等园区企业在智能交通产业领域的综合优势、南理工在国内智能交通领域的科教优势,以“科技、智慧、低碳”为理念,坚持把智能交通作为优势产业来培育,加快智能交通关联企业引进、人才创业项目集聚和技术平台建设,全力推动智能交通系统研发和孵化,推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开展应用示范,促进企业协作配套,为“智慧南京”、“智慧青奥”提供核心支撑。目前已集聚以省交规院、莱斯信息、通用电器为代表102家智能交通相关企业。在2011年江苏省智能交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园区成功组建基础上,目前园区企业省交规院筹建南京市智能交通产业创新中心、南理工自动化学院筹建江苏国通智能交通产业研究院等项目均已进入报批程序,园区智能交通产业展示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正在推进。未来3年,园区将重点引进和培育智能交通产业研发机构20家,海内外创业团队40个,培育智能交通上市企业23家,智能交通产业产值50亿元以上,建成南京智能交通中心示范区。

        创业平台

        集聚人才,提高创业需求匹配度

        提高创业人才集聚度。启动特区建设一年来,园区已引进包括1名中科院院士、8名中央“千人计划”、7名省“双创人才”在内的南京“321人才”68人。下一步将以北京中关村为发展标杆,学习其以主导产业集群会聚高端人才的经验,继续探寻人才工作规律,积极引进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和中小科技型企业,放大集聚度,搭建产业链。未来3年,园区人才引进目标在150人以上。

        提高科技载体承载力。园区自2009年大规模推进科技载体建设,已建成科技载体20万平方米,在建项目23个、总面积120万平方米,省科技金融中心、智能交通产业大厦等重点载体已于年初开工。目前已投用孵化器、加速器面积15万平方米,年内还将有云计算创新基地、南理工科技孵化楼等载体投入使用。高科技人才创业中心、天安创新中心二期等重点项目也将于近期开工建设。到2015年,园区科技创业载体将实现70万平方米目标。

        提高创业需求匹配度。围绕科技人才创业专业化、多元化需求,园区针对性完善相关功能体系的规划和配置,创新拓展空间范围,组合打造孵育平台,加快在建载体项目进度和社会载体利用进程,搭建科技创业人才宜居乐业、充实创业的多维环境。目前白下东部专业城市设计已进入第二阶段中后期,正在重点论证8个地块的功能深度设计,部分存量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功能改造已在实施。

        服务平台

        创新机制,践行全程覆盖、按需服务理念

        发挥南理工紧密合作优势,构筑人才创业与工作“双赢”环境。已有3名人才进入南理工担任专兼职教授,享受开放的图书馆、实验室待遇。依托南理工技术优势,已引进2个国家级、4个省部级、4个市级检测中心(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1个国家级技术成果转移机构。

        做深做细科技金融服务,全程构建“轻资产企业、项目融资难”的解决方案。签约10多家战略合作银行,引进美国华登、美为高科、嘉兴时代等一批风投创投机构,同时自有担保公司和科技小贷公司,在推进知识产权质押担保、产品合同订单贷款,服务企业发行集合票据、单一信托等方面已有许多案例,开辟“聚智融通”融资新渠道,为企业量身定做个性化融资解决方案,搭建全过程的科技金融生态环境。

        整合园区平台资源,帮助人才创业企业开拓和挺进市场。积极推进“首套首用、政府采购”,对接上海张江营销创新中心,利用省级开发区平台资源,与多地联手推进产业协作“跨界行动”,帮助人才创业企业扩大服务外包半径、构筑产业分工协作链。同时,积极发挥园区“军民两用”特色优势,倾力打造军民融合科技研发中心、科技信息平台、技术交流合作平台、成果孵化转化平台,帮助园区企业进入军品市场,当好“双轨”市场的跨界桥梁。

    联系方式:正在加载中...
      项目留言
    • 联系方式: 至少包括“姓名、电话或手机”
    • 内容要求: 内容要求最多500
    • 验证码:
    江苏招商引资网 ( www.jszsyz.com ) . 中国第一招商引资服务平台
    招商引资专家,将资源引进到最合适的地方,共同打造区域特色经济
    招商引资直拨:13182866508 / 025-86803500
    QQ交流群:736041616
    技术支持:南京悬湖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1-2020 www.jszsy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保留所有权利 | 苏ICP备08115993号 |
    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