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合理定位广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立起各高新区之间的合理分工与相互协作关系。
各高新区除应不断地优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外,还应发挥出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器”的作用。
改革开放的30年来,广东省利用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及“先行一步”的政策环境,致力于构建和发展外向型经济体系,使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至今广东的竞争力水平已居全国的前列。
虽然,广东经济具较强的水平及发展态势,但是,若从产业的整体层次上看,则还存在着明显偏低的状况。具体的表现如下:
一是“十一五”前半期广东的高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速为18.9%,与全国的平均增长速度存在着差距,其规模占全国比重比2005年又下降了1个百分点,为29.6%;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2005年仅增长0.1个百分点,为9.4%;不少制造企业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如目前占大多数的加工贸易企业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附加价值低。数据表明,珠三角地区家具制造、皮革、服装鞋帽等行业用了全省用工的25%,但是只创造了8.5%的增加值。在资源告急、人民币升值、新劳动法实施及环境、税收等各项政策从紧的大背景下,企业的利润增长空间进一步压缩。
二是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其主要表现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低,2008年该指标仅为42.93%,而且其中高端生产服务业,特别是中介服务业发展不足。这对于广东的一般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难以提供足够的支撑。
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正向实体经济和全球蔓延,这必将使国际市场需求出现进一步减弱,原本已颇为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更趋白热化,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出口贸易中的履约风险和结算风险加大。这对于外贸依存度高达155%的广东经济来说,将意味着经济受冲击的压力明显地加大了。
突破上述的发展障碍,广东必须及时地通过推动要素消耗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集约化创新性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及资本密集型产业等高附加值产业的转型,以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
广东产业转型与升级应以高新技术产业区为基本依托
当前,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主要是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及促使其对整个经济体系进行辐射为标志。而这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各地的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发展来实现。自上世纪五十年代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先驱——美国的“硅谷”诞生并逐步成功发展起来以后,各国纷纷根据自身的特点及发展要求,建立起各自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迄今为止全世界已有大大小小900多个比较规范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这些为数众多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中的成功者,均已成为各国带动产业有效升级的“增长极”,有力地推动了其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目前,广东省的高新技术产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共有6个国家级、4个省级和10多个市级高新区,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居全国前列。有关资料显示,2008年广东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为2.2万亿元,同比增长15%,居全国首位。电子信息、光电机一体化、生物技术和新材料等四大高新技术优势领域产品产值均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占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比重达85%以上。同时,新能源、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航天航空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广东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广东省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呈如上所述的“高产出”状态,与其拥有相对于其他区域有更高水平及更为完善的相应投资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利用广东现有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将相对有限的资源更为有效地投入于其投资环境进行优化与改善,使得广东省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更好地培育及发展起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及相应的产业,并通过其对外辐射,有效地促进及带动广东产业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