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顷波涛即将入海之际,她画下了一条优美的弧线,孕育出一片祥瑞福地——泰州。
2003年6月25日,省委省政府在泰州召开会议,作出实施沿江开发战略的重大决策。
新泰州,迎来了最具全局性、战略性的历史机遇,迈进了波澜壮阔的大江时代。
沿江开发激发泰州活力
大江奔腾,这是力量的凝聚。96.3公里的黄金岸线,成为新泰州加快崛起的黄金起跑线。
坚持集约开发、内涵开发、绿色开发、永续开发,优化产业布局、园区布局、城乡布局,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交融,泰州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特色发展之路。
抓抢机遇,科学开发,无中生有,敢为人先,重大载体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2009年以来,泰州先后成功取得国家医药高新区、出口加工区、国家船舶出口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等一批“国”字号金字招牌,靖江经济开发区成功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泰州港成功晋级亿吨大港行列,沿江地区建成2个国家级开发区、5个省级开发区、4个省级物流园区,成为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和产业资本的强大磁场。
这里,已成为长三角重要的港口物流带。随着泰州长江大桥、扬泰机场、泰州火车站、江海高速、沿江高等级公路、长江大道等重大交通设施的建成启用,泰州“公铁水空”立体化大交通格局基本形成,与制造业相配套的现代物流园区、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建成,沿江码头开放泊位数由8个增加到29个、万吨级生产泊位数由11个增加到57个,分别增长2.6和4.2倍,年均增幅15.4%和20.1%,年监管进出境船舶数由198艘增加到3160艘,增长15倍,年均增幅36%,泰州港年吞吐量由780万吨增加到1.32亿吨,增长15.9倍,年均增幅36.9%,成为江苏第7个亿吨大港。
这里,已成为泰州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带。沿江地区以占全市43%的面积、53%的人口,贡献了全市70%的地区生产总值、77%的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到账注册外资、出口额分别占全市的79%、72%、82%和84%。
与2003年相比,沿江地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8.2倍,年均增幅27.9%;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9.7倍,年均增幅30%;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增长12.7倍,年均增幅33.8%;实际到账注册外资增长3.8倍,年均增幅19%;出口额增长9.9倍,年均增幅30.4%。
作为全省首家跨江联动、合作共建的先行园区,江阴—靖江工业园区经济总量10年扩大了10倍。
这里,已成为泰州最具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带。以1亿美元或10亿元为突破的重大产业项目由少变多,累计达160个。以船舶产业为主力的装备制造业由弱到强,规模达2053亿元。以医药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高点突破,新兴产业规模达2366亿元,医药产业达458亿元。以打造先进产业基地为方向的央企产业集聚区从无到有,近几年新招引19家央企42个项目落户,投资总额达830亿元。
单体投资超百亿的中海油气一体化项目进入全面实施阶段,2015年建成达产后,年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元,税收高达50亿元,泰州的石油精炼产业链将由此实现高端化、绿色化、精细化。
这里,已成为泰州富有魅力的大江风光带。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绝不以增加欠账为代价,绝不以积累矛盾为代价,换得一时发展。产业开发与生态建设同步实施,沿江产业带与沿江生态带、风光带、文明带协同推进,从高港的海军文化主题公园,到泰兴的天星洲湿地,到靖江的牧城公园,一条滨江生态长廊与产业长廊交相辉映。
如同书画艺术的“留白”,泰州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沿江岸线达20公里。“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这是泰州人面向未来的理性抉择。
转型升级
铸造泰州特色
发展,是新泰州的永恒主题。面对做大经济总量与提升发展质量的双重任务,面对长三角城市群的激烈竞争,泰州率先打响转型升级的攻坚战。
推进产业转型,致力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传统优势产业升级计划、新兴产业双倍增计划、服务业提速计划有力实施,形成了以先进装备制造业这一传统优势产业,以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三大新兴产业,以及若干优势产品集群为主体的“1+3+N”现代产业体系。
举全市之力建设中国医药城。短短数年,中国医药城从一片农田中崛起,核心区建成面积超过10平方公里,科研开发区、生产制造区等六大功能区全面建设,阿斯利康、石药集团、美时医疗、泰凌医药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医药企业和研发机构相继落户,1460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团队)前来创业,21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成功举办三届国际医药博览会,取得一批医药创新成果,建成亚洲最大的人造活性皮肤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干细胞库、亚洲最大的核磁共振设备研发生产基地、国际一流的高端疫苗产业基地,正加快向“中国第一、世界知名”的医药名城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