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批重大项目在我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新材料、新能源、绿色食品、纺织机械四大特色产业风生水起,产业转型升级深度推进,他们正日渐成为我市加快转型、跨越发展的强劲引擎。
新材料产业:“普通版”发展为“升级版”
4月18日晚,宏泰纤维首批聚酯切片产品正式下线,各项指标均符合预定要求,实现了一次性开车成功生产出合格产品。走进宏泰纤维生产车间,只见工人们熟练地在出料口围上包装袋,按下控制柜上的按钮,几分钟后,一个装满750公斤聚酯切片的包装袋便被迅速送上传输带,叉车一个来回就将装得满满的包装袋从车间运到仓库。宏泰纤维公司总经理龚建华告诉记者,目前,宏泰纤维已经有4条生产线正式投产,日产长丝200吨,切片150吨。7月初一期工程12条生产线全部投产后,将形成年产25万吨的生产能力。宏泰纤维总投资10亿元,采用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的领先工艺,引进世界先进的德国巴马格纺丝设备、日本DCS控制系统,产品在能耗、质量等方面都大大超越现有市场同类长丝产品,是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品,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总投资10.8亿元的生辉LED项目,产品畅销俄罗斯、欧美等海外市场,全年出口可达2500万美元以上。从封装,到五金,再到塑件,关键设备都从韩国三星、日本松下、德国西门子进口,装备水平全国首屈一指,为了进一步抢占市场,企业又一次性新增投入6000多万元用于扩大生产规模。
生辉LED
在总投资5亿元的友新光电科技(东台)有限公司,透过无尘车间门上的玻璃,只见身穿白色工作服,戴着手套、口罩的工人正端坐在从国外引进的先进成套生产、检测设备前,认真操作。这家生产电容式触控面板的企业,产品主要配套手机、GPS、电子书、掌上电脑、平板笔记本电脑,市场前景十分广阔,试产期间已落实订单40万片。“就这么小小的一片触摸屏,售价达10美元,附加值很高,利润都在50%,现在已有3条线正常生产,等7月份风投资金一到位,将进行批量生产,预计上半年出口额可达100万美元以上。”企业负责人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这是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一个新的缩影。曾经提起新材料产业,大家都会把目光聚焦到星罗棋布,以数量取胜的不锈钢加工企业;当德赛化纤、中玻特种玻璃等大项目相继落户时,其巨大的体量规模,又刷新了人们对于新材料产业的原有印象。近年来,一方面,不锈钢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以磊达钢帘线、远洋船舶配件、业辉彩钢、生辉薄板等为代表的一批企业迅速壮大,从经济开发区到溱东、时堰不锈钢产业集聚区,经济总量迅速扩大,产品档次普遍提升;另一方面,随着德赛化纤、中玻等企业投产达效,生辉LED、宏泰纤维、友新光电、京航科技等项目相继投产,新材料家族不断有新成员加入,涉及规模以上企业159家。去年,新材料产业开票销售超百亿,成为我市第一大产业。同时,不仅项目数量多、总量大,而且项目层次、产品档次都有了质的飞跃,真正从“普通版”发展成“升级版”。
新能源产业:应用向制造全面延伸
沿海=弶港=渔民,能源=煤炭=石油,曾经在我们的意识中,这两个等式似乎一成不变,可是当沿海开发的号角响彻连云港、盐城、南通等江苏海滨城市,我们有了新的发现。凭借着海边广袤的滩涂和丰沛的风光资源,神华集团、华电集团、中节能集团、苏美达集团等一批大型国企纷纷抢滩,沿海单体最大的陆上风电场、全国单体最大的光伏地面电站相继建成。2012年,中节能总计60兆瓦的一二期工程,实现当年开工建设,当年并网发电;今年上半年,50兆瓦的苏美达地面电站将正式并网发电,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6000万千瓦时。至此,我市新能源装机容量将达650兆瓦,占江苏省的四分之一,预计到2015年,全市装机容量达2500兆瓦,产业规模达300亿元。
在新能源应用如火如荼之际,新能源装备制造也随之风生水起。目前,全市拥有规模以上企业27家,已初步形成风机、塔筒、风机叶片、光电晶体等十几个产品的规模生产能力。涌现出了上海电气、泰胜风电、上海玻钢院风机叶片项目、思恩电子技术光伏设备制造项目等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目前,苏美达光伏组件和动力工具等项目加快推进,力争年底投产;上海电气与西门子合作生产3.6兆瓦海上风机的二期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有望下半年开工。从新能源应用向新能源制造延伸,我市全力做长增粗“风光”互补新能源产业和风电、光伏装备制造产业链条,新能源及装备产业正在崛起,并逐渐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支柱行业和战略产业。
而更可喜的是,沿海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风沙满天、一片荒芜的海边,修建了平坦宽阔的道路,栽起了满眼青翠的树木,建起了鳞次栉比的房子,风机叶片转起来了,太阳能面板竖起来了,就连不少渔民都洗脚上岸,成了明亮干净的厂房里一丝不苟工作的产业工人。
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传统到现代的嬗变
走进中粮肉制品加工参观通道,代表世界最先进水平的丹麦进口屠宰生产线已投入运行,蒸汽烫毛隧道、全自动打毛机、脉冲感应自动燎毛、同步检验线、超声波清洗系统、瘦肉比例测算等生产工艺和自动化水平令人耳目一新。在这里,生猪从二氧化碳窒息死亡,到清理、检验、分割等,全部实现流水线作业,试运行期间,中粮每天屠宰生猪700多头,每头产值在1500元左右,全面投产达效后,一期工程预计将实现年销售超30亿元。在中粮现代化生猪养殖场,通过监控室的视频,我们可以清楚地查看每一间猪舍里生猪的饲养状况,工厂化的养殖方式,颠覆了曾经所有对于养殖业的刻板印象。而高高耸立的厌氧发酵塔,还把一条清洁、环保的循环经济流程呈现在了百万东台人面前。总投资40亿元的中粮肉食产业链基地项目,重点将围绕“年出栏200万头、年加工500万头生猪”的目标,大力实施“三年三步跨越”战略,全力打造养殖规模、现代化加工水平、产品质量、肉食品牌和沼气清洁能源等“五个全国第一”。
不仅是中粮,在华大水产20000平方米工厂化温室培育池,在全流程烤鳗生产车间,把现代化的养殖技术与加工技术有机融合,华大水产建立了集鳗鱼类等水产品种苗培育、绿色科技养殖、鲜活鳗贸易流通、烤鳗加工出品等一体化经营的产业体系,形成了横跨江苏、福建、广东数省的高效农业产业链,同时,还启动上市程序,目标直指全国同行“老大”。
东台享有江苏农业第一县(市)的美誉,农业生产发达,农产品资源丰富,食品加工业一度取得不错的发展业绩,而如今工厂化的养殖模式,绿色食品加工产业的规模和设备,让我们知道,农业生产,不仅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从地里刨食,食品加工也绝不是我们曾经认为的粮油加工,饲料生产。
纺织机械产业:催生一个新的产业园
纺织机械一直是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作为纺织机械行业的龙头企业东飞马佐里,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依靠科技创新,产品更新换代,把这个传统产业做得叫响全国,世界一流。其投资12.6亿元在城东新区建设东飞马佐里纺机产业园,加快开发生产世界一流的棉纺全流程设备,一期工程11万平方米的主体厂房和总价值7.2亿元的设备已投入生产。预计纺机产业园建成达产后,可年产新型长车型细纱机6000台、细纱络筒联合机2000台、自动络筒机3000台。“我们的产品出口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今年还将把产品打入美国市场,目前,已经占领了全国高端纺机市场65%的份额。利用我们的高端设备,1万纱锭需要的工人数量可从60人减少到5人,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纺机产业园的另一个重点项目,恒舜智能织机项目于去年10月开工,目前项目建设进展顺利,2号厂房主体竣工,6月底可投入生产。1号厂房和3号厂房将陆续在7月份、8月份竣工。年内计划生产1000台套设备,到“十二五”末争取形成年产1万台套规模,年产值达40亿元。据项目负责人介绍,恒舜智能织机被认定为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项目,拥有20多项国家专利,每台售价36万元,是同类日本产品的六分之一,但是工作效能超过国外同类设备3倍,具有巨大的市场竞争空间,虽然项目尚未竣工,但是恒舜织机已接到许多订单,公司在城东新区租用了4000平方米标准厂房,投入重金购入进口机器设备,按照月产30台的产能先行生产投放市场。据了解,该项目全部投产后每亩土地回报率将高达1000多万元。
市委、市政府以马佐里纺机为龙头,按照“国内第一,国际领先”的目标定位,在城东新区规划10.2平方公里建设的纺织机械产业园,将打造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纺织机械产业基地,把我市装备制造业提升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纺织机械装备制造业也将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新项目带来的新变化
围绕新材料、新能源、绿色食品、纺织机械四大特色产业,透过这些项目,我们看到了转型升级后的全市工业经济的勃勃生机;也看到全市经济社会的蒸蒸日上。
传统企业要发展,必须转型升级,这就必然带来新项目、新技术的跟进。近年来,落户我市的项目着实不少。这些项目的到来,也带来了大量的工作岗位,解决了一批人的就业问题。招引项目的不断升级,也让我市的劳动力市场发生了变化。从珠江三角洲开始蔓延开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在我市这些新兴项目上鲜有发生。究其原因,不断提升的技术水平及机械化程度,减少了劳动用工;同时也对劳动者的技能提出新的要求。往年,大学生们更愿意去大城市寻求发展,如今,不断加盟我市的国企、央企吸引了大批毕业生回家求职。项目入驻,经济社会发展,劳动者素质提升,城市的文明程度也在日益增强。
由于我市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严把项目准入关,在黄海之滨留下唯一一片未被污染的碧水蓝天,生态环境也受到了广泛赞誉。在上月中旬举办的董永七仙女文化旅游节上,来自海内外的众多客商对我市环境大加赞赏。
伴随着工业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市第三产业茁壮成长。现代物流、服务外包、总部经济以及其他生产性服务业“群雄并起”,成为我市现代服务业崛起的全新标志,各种产业链条也趋于完善。城东新区是我市服务业集聚发展的一个典型。近年来城东新区吸引了一大批现代服务业在此集聚。沿海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永宁汽车城、虹鼎商业综合体、红星美凯龙……一个个动辄数亿的大型服务业项目相继落户,助推新区产城互动,加快新区发展;东湖科技城、仁达物流园、不锈钢产业物流园、黄海低碳产品电子交易所,一家家新兴业态的服务业实体应运而生,加快建设,助推东台特色产业加快发展。而城东新区,也成为我市一座耀眼的新区。
新兴产业成新“增长极”
从2007年经济开发区新建起,落户我市的项目日益增多。从这些项目我们不难看出,项目的落户既适应了产业转移的客观规律,也反映了我市对这一规律的客观认识。
要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关键是以技术进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和劳动生产率高的现代服务业,使之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同时,还要利用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和现代科技成果推动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全面提高制造业的经济效益和产业竞争力;在这个过程中,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为核心,使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制度在现代服务企业和现代制造企业中广泛运用,从而使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成为生产力首先得到迅速提高、管理能力得到迅速提升、劳动者素质和产业国际竞争力得到迅速增强的现代新兴产业部门。
基于此,我市针对不同的产业选择不同的方向,对于传统产业,企业提升技术含量,形成特色工艺和知名品牌,提高附加值,磊达从原先的水泥厂、梁垛砖瓦厂两个镇办企业坚持不断改革创新、不断强化管理、不断技改投入,走出了一条“提速”、“扩张”、“跨越”之路。在全国水泥行业中位居前列,连续多年资产利润率全国同行第一。磊达钢帘线是磊达公司在经济开发区投巨资兴建的一个跨行业企业,设计建设各类轮胎子午钢帘线生产线,总投资将超过45亿元。
而近年来,随着沿海发达地区的生产成本加大,土地、水电、用工等生产要素限制,沿海发达地区的部分产业面临梯度转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大项目转移,无疑是发展地区经济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法,利用区位优势,我市成功接受了不少上海苏南等地的大项目落户,在这一过程中,“产业转移不能把污染转移进来,不能把落后产能转移进来,产业转移要与产业升级结合起来。”也成了大家的共识。不少有识之士还提出这样的思考: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向前跳一步,按照自己的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有选择性地承接。
东台的发展,有目共睹。从项目看转型升级,我市跳出了传统概念,将污染型粗放型经济拒之门外,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让市民拥有一个更加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在发展多年之后,我们回头再看,我市拥有的不仅是如火如荼的发展,更值得我们自豪的是,我们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更加美丽。
来源:东台报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