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首家诺贝尔奖得主研究院——科里生物医药中国(江阴)研究院创立。
这是双良集团引进佰翱得生物科学有限公司,打造无锡市科技创新创业领军团队之后的又一“大手笔”——携手199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科里,共同打造世界级的生物医药科技创新中心。目前,投资8000万元重金打造的国际领先的蛋白晶体结构平台、蛋白表达纯化平台、生物分析和化合物筛选平台、药物化学平台四大实验室技术平台已经全部到位。届时,研究院将充分发挥科里教授在全球生物医药界的影响力,展开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和生物医药企业的全方位合作,推进科研项目的进展,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
战略投资“海归”创业团队“佰翱得”,是双良集团借高端人才进军新兴产业的一个缩影。作为一家传统民营企业,双良集团知“能”善“用”,不拘一格引育人才,激活“科技+资本”的活力,打造企业转型升级的“智慧芯”。
招才引智拓空间
创业初期从上海引进“星期天工程师”开始,双良集团的发展之路,一直是一条人才强企之路。
普通工程师,技术中心项目经理,再到技术中心总工程师,毛洪财作为专业人才被引进后,尽管职位一直在变,但他从事溴化锂吸收式技术开发和设计的主攻方向没变,只是产业领域不断延伸拓展了。到目前为止,毛洪财和他的团队共申报国家专利43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36项。2001年,作为开发项目负责人,毛洪财成功开发了第一类溴化锂吸收式热泵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拓展了溴化锂吸收式技术的应用领域。此后,毛洪财和他的团队又先后成功开发了H2系列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H2系列蒸汽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H2系列焦化专用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三大系列产品,投入市场以来已完成销售超10亿元,仅节省成本方面就产生经济效益超过5000万元。
海水淡化,是双良集团瞄准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开辟的一个新的市场领域。为了将真空换热技术成功导入海水淡化领域,集团引进了毕业于天津大学的博士孙家喜。在孙家喜的带领下,低温多效海水淡化项目和工业废水零排放项目先后完成开发研究,申报并获得批准2项发明专利和1项实用新型专利。目前,双良已经拥有国内首套100吨级低温多效海水淡化全性能测试平台,利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承接海水淡化系统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运行,致力于向全球提供热法海水淡化系统的解决方案。
截至目前,双良集团已引进各类专业人才800多名,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博士、硕士70人,工程师及中级职称以上人才250多人,累计拥有专利350项,国家火炬计划、“863”计划30项,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15项。为了充分发挥战略性人才在企业转型中的关键作用,双良集团还专门成立战略发展委员会,吸引全球各行各业的顶尖人才加盟,发挥“资本+人才”的“裂变”效应。佰翱得生物科学有限公司,就是双良集团“相中”一个全部由国际生物医药界精英组成的“海归”团队后,进行资本“输血”组建的。其核心团队成员包括前美国哈佛医学院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结构生物学中心主任孟五一博士,美国康奈尔大学医学院教授、中国卫生部顾问DavidJin博士,前德国拜尔制药科学家张海军等多名生物医药行业资深科学家。
人尽其才给舞台
失败不责难,成功给重奖;科研经费优于生产流动资金,研发费用不受限制,需要多少给多少;内部项目招标制,有能力就可自己组建科研项目小组;科研成果和实现利润挂钩,3年内按比例享受分成——这是双良集团为打造“人才特区”,让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制定的“四大科技政策”。
在“四大科技政策”的激励下,人才的创造性被充分释放,在各自岗位上人尽其才,为双良集团的科技改革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极为可观的经济效益。在溴化锂产品和系统领域,双良的人才团队拿下了近200项国家专利,双良还作为主要起草单位负责起草了国内首个溴化锂国家标准。在节能空冷领域,通过人才团队开发新产品“空冷钢塔”,在钢塔结构体系和设计方法上取得重大突破,填补了国内钢塔设计研究空白,应用后每台600MW空冷机组可节约建设成本1000余万元。
为了更好地培养各类人才,双良集团依托博士后工作站、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产业化生产三级研发创新体系,加强了与西安交大、哈工大、南大等高等院校的交流合作,致力于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集团还与浙江大学合办了“双良后备管理干部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为企业量身定制MBA课程,培养一大批年轻有活力的后备管理干部队伍。集团每年投入的培训费用在500万元左右。
为了给年轻人才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集团专门设立了“虚拟职务”成才通道。此举让暂时没有“位子”的年轻人才,可以列席主管会议,在技术创新、企业管理等方面充分发表意见,参与决策,享受薪资同等待遇,一旦时机成熟,再按才设岗,人尽其用。集团还专门设立了“双良钻石功勋奖”、“双良皇冠功勋奖”,用于表彰对公司发展有重大突出贡献的人才,目前已经有50多人获得这两项大奖。
江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