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市国土资源局、华东地质勘查局联合实施的南通沿海地质调查评价出炉。根据报告, 20年内我市达到围垦标准的土地后备资源339万亩,主要分布在通州湾及以北区域,约占整个面积的74%。沿海滩涂开发作为土地后备资源储备,前景广阔。
沿海地区自然条件适合布局哪些产业?土地承载能力如何?水文、地质条件怎样?进行重大基础性课题研究,是科学实施沿海开发的重要前提。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市国土资源局牵头,邀请在国内地质界具有较高权威的华东地质勘查局专家团队,根据沿海滩涂围垦规划总体要求,收集1900年以来南通沿海滩涂围垦历史、岸线变迁资料,运用卫星遥感手段,对比1981年至2010年间岸线变化数据,进行水下地形测绘,解译水下沙脊展布趋势,得出初步结论。
方塘河口至掘苴口区域、东凌港口至遥望港区域,为土地后备资源优良区,约173万亩;掘苴口至东凌口区域、协兴港至圆陀角区域,为土地后备资源一般区域。特别是东凌港口至遥望港区域,处于通州湾中心辐射区,岸线呈凹槽状极易富集泥沙,岸滩平缓,辐射区域广阔,极具围垦优势。
沿海盐渍土、生态元素、极端气候影响及航道稳定性调查报告同时公布。我市沿海属于氯盐盐渍土类型,对混凝土建筑腐蚀强度中等,须重视防止次生灾害。沿海土壤重金属分布均匀,含量低于国家标准。但海水有机氮、磷等超标。根据水土地形测绘和沉积环境年代分析,沿海沙脊存在摆动现象,航道有取直趋势,必须加强监测。此外,在潮高位6.6米的极端气候下,沿海开发影响区域达到中高强度,应注意防范。来源:中国江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