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扬州邗江区槐泗镇的杨氏猕猴桃研究所。望着近百亩的猕猴桃园,不禁有些担忧:种植猕猴桃的一个必要条件是阴凉湿润。这么热的天,猕猴桃能熬过去吗?
果园主人杨声谋一边带记者参观果园,一边介绍:“我和我的团队早已研究出猕猴桃抗高温、抗干旱的方法,再大的太阳也不怕。”而他的猕猴桃研究成果达328个。
杨声谋连高中都没念过,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科学家。“初中毕业,我被保送高中,却传染了肺结核,在家养病两年。虽然放弃学业,爱读书的习惯却一直保持着,我每天3点必须起身读书,工作16个小时以上。”75岁的杨声谋说,这个习惯他坚持了56年。
1978年,杨声谋从几十种农作物中选择了“可塑性”较大的猕猴桃开始研究。36年来,他自筹资金1000万,做了无数个实验。果园一隅是杨声谋12平方米的书房,三面墙的书架上堆满了档案袋,“里面装着1万多张照片,20多万个实验数据。”
陈列室的橱窗里,摆放着两柜子杨氏猕猴桃新品种果样。农业研究不是待在自家果园里就能完成,仅育种工程一项,他就踏遍15个省寻找优秀的雌、雄亲本,最终,他找到44个“好爸爸”,66个“好妈妈”,配成43对“夫妻”,从培育的17000个“子女”中挑选出10个优秀系列。
几十年的辛勤研究,让杨氏猕猴桃成果累累,仅代表猕猴桃口感和营养度的“可溶性固型物”一项,世界范围内至今无人超越。国际主栽品种的海瓦德猕猴桃,经杨声谋栽培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达到22%,而在意大利含量仅有13%-16%。意大利猕猴桃专家托里诺来扬州拜访杨声谋后,大发感慨:“吃了你的果子,我再也没资格到中国讲课了!”2007年,杨声谋应邀参加意大利第八届全国猕猴桃科学研讨会作主场报告。
杨声谋没有只顾自己发财,而是把科研成果无偿送给农民。26年前,他就开启了帮扶计划,辗转安徽大别山、湖北建始县、四川都江堰等10个扶贫点,将新技术直接交给农民。大别山扶贫4年,4年前,17名果农的人均年收入是181元,4年后,人均年收入7100元。
前不久,杨氏研究所与新西兰奇异果南方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将猕猴桃投入产业化生产,杨声谋绘制了一张探索产业模式的图表,“高科技含量”作为核心竞争力被标在图表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