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总镇二窎居原是通州区30个贫困村之一,2010年负债128万元。通过土地流转,今年居委会集体收入超100万元已成定局。
也就3年,二窎居不但化解了过去所有债务,而且靠积累的资金建设了居民小游园,里面有灯光球场、健身舞广场、公共绿地等,每天晚上,有200多人到游园憩息、健身。昨天,十总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季勇说:“近年来,二窎居创新农业经营方式,通过土地流转,摸索出了一条居民受益、村级集体经济壮大,菜篮子得到保供的发展新路。 ”
94%的土地得到流转
目前,二窎居5345人,劳动力1564人,耕地面积5700亩,80%的人离开土地,主要外出打工。
2008年,搞个体加工的蒋兵出任二窎居党总支书记。面对的是,集体经济负债,居民种植的是传统作物,唯有土地是最宝贵的生产资料。
在镇党委的指导和鼓励下,蒋兵决定从土地入手,改变居里的面貌。2009年7月,全体居干部以每亩每年800元的价格,向120户居民流转了300亩土地,种植大白菜、地刀豆等蔬菜,为居民探路。
一年下来,支付完居民的土地流转费后,差点亏本。蒋兵说,主要原因是种植技术不到位、蔬菜行情吃不透。
于是,他们将方向定在招商上,请山东、安徽等地菜农来经营。可是人家来了以后,都不愿意流转二窎居的土地,说这地高低不平、排水不畅、河道呆塘多。
居委会将这事向镇上汇报,要来了国家土地整理项目。 2011年平整了两块400亩的地,对沟渠进行重新规划,中间开沟,做砂石路。
原来,每亩600元的价格都租不出去,现在外地来的菜农出价近千元了。然而,看着平整的土地,只有10%的户子同意流转。
居党支部和居委会召开党员、居民代表会,阐述他们的想法,作利益对比分析;领着部分居民外出参观规模农业。对意见大的居民,他们登门做工作。很快,一个个居民在土地流转协议上签了字。
居民有了资产性和工资性收入
土地流转后,居干部开展招商活动。山东的蔬菜种植大户来了,上海、苏州的老板来了。一片片大棚建起来了,一洼洼蔬菜长起来了。
2012年上半年,继续平整2000亩;今年上半年,居里又平整了1800亩。通过平整,居里通过对废沟呆塘的填埋,对多出的300多亩土地作为居集体土地流转,加上土地流转的差价,居每年的集体收入超过了100万元。蒋兵说,有了资金,今年下半年居里出钱,将余下的1100亩全部平整。
现在,二窎居居民从不想流转土地,到主动找村干部要求流转。蒋兵说,居里老人多,有50%的人家不想种地,怕荒了可惜,还坚持着。9组陈锦贵今年60岁,女儿在南通工作,他将地流转后就住到女儿家,帮带孩子去了。
43组居民高尔基有7亩地,原来收入1万左右就很满足了。去年,他拿到流转费6300元,爱人在蔬菜基地打工,获得5000元;他自己开拖拉机运垃圾等也有三四万元。他说,还是土地流转好。
到蔬菜基地打工,每天有五六十元的工资收入,一个人一年可以打工10个月。二窎居每天有200多当地人在基地打工,这些人的年龄大多在60岁以上。
成为省万亩蔬菜基地核心
二窎居居民从原先繁重的农事中解放出来了。3年来,居集体从农户手中流转5360亩土地,栽种大棚蔬菜3000亩,露地蔬菜1300亩,成片造林1060亩。流转的土地占耕地的比例达到94%,成为名副其实的大棚村、蔬菜专业村。
如今,设施蔬菜成为二窎居的主导产业。二窎居也成为省菜篮子工程蔬菜基地的核心区域。所有的蔬菜基地建成后,年产蔬菜1.5万吨。
在外来种植大户的示范引领下,本地农民也参与到高效农业中。居民唐国民以前也搞过蔬菜种植,收入一直不高。他通过在基地打工,学到了基地的生产模式,自己搞起了设施蔬菜。他说,种6分地的莴苣,秧苗收入6000元;两茬莴苣收入5000元,亩效益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