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常州现在两天半的经济总量已经相当于1978年全年的经济总量。可在面临增速放缓,盈利水平下降等一系列新挑战时,常州企业如何寻找转型新路标,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对这道战略“应用题”,今年以来,全市工业企业一直在共同破解、积极推进。
临近年末,在位于钟楼经济开发区的常州格力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园林工具、清洗机、发电机,几乎每条生产线都在开足马力,为完成今年的订单赶工,目前公司一天的出货 量达到了40个集装箱,日均整机装配达3.5万台。
来到格力博的零部件仓库里,每天这里会有两万个零部件进出这个仓库,但对于格力博来说,这并不困难,因为他们将二维码的扫描技术应用到现在企业的运行和整个仓库的管理当中,只要轻轻地扫描二维码,关于这个产品的数据就会上传到整个系统的终端上了。
每天十多个货柜,两万多个零部件,数据全部实时传输,今年十月一号上线的这套信息化管理系统后,让这个依靠薄利多销的制造型企业管理活力倍增。
常州格力博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彭玫介绍:“我们的管理更加规范,所有的信息状态更实时、更准确,绩效管理更全面一些。”
从天安工业村一个狭小的车间到现在10万多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销售额从200多万元增长到目前的10多亿元,海归创业企业常州格力博十年发展轨迹中,有个词功不可没,那就是 “自主品牌”。
2009年5月,当一些企业还热衷于贴牌制造的时候,格力博就着手创建自有品牌,建起了研发中心和200多人的研发团队,与清华大学、东南大学联合开展产品升级攻关,如今,多款多动力模式新品先后获得200多项发明专利,也为企业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常州格力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寅表示:“如果没有自主品牌的话,在目前的外贸竞争里面,举步维艰,压力是很大的。我们是从 游击队开始,现在十年下来,我们仅仅是买到一张门票,这张门票其实是买到跟世界一流的 公司同台竞争的门票。”
与格力博有限公司一样,常州有更多的企业认识到,想要具备强大的竞争力,关键在于自主技术创新。
在武进西太湖科技产业园区,占地15000平方米的润源经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国内乃至国际经编行业最大的综合性研发中心了,这里具备了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品试制、技术 培训多项功能。
公司董事长王占洪是名70后,他认为把一项产品或一个企业做到最好的标志,那就是成 为市场第一。在润源经编出现之前,中国的这一领域由世界经编行业巨头卡尔迈耶一统天下 ,短短10年,润源经编打破国外企业的垄断,也为此遭遇了一场官司。2004年,润源经编自 主研发的国内第一台多梳数控提花经编机问世,恰逢当时德国卡尔迈耶也研发出了类似产品 ,并准备投入中国市场。当卡尔迈耶以侵犯专利权为由,起诉润源经编时,润源经编没有坐 以待毙,通过对专利技术进行比对分析获胜。官司打了一年半,王占洪也明白了创新、明白 了专利的重要,现在,润源已申报了260多项专利,已授权166项,纺织经编机行业的五大行 业标准都由润源制定。
常州市润源经编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占洪表示:“持续创新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发展,而且我们开发的一些产品,都是国内没有、国际上垄断的一些产品。”
凭借自主创新,常州一批工业企业站在了行业的舞台中央,而且还在不断拓展和创造着 新的舞台,轨道交通、碳材料、光伏、智能电网等一批优势产业异军突起。他们通过转型升 级,提升着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经预测,2013年整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产销将突破一 千亿。
市经信委副主任张志强介绍:“从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从我们的一般加工制造向高端制造来转变,从我们原来注 重的制造环节向研发营销并重来转变,从原来依靠价格竞争向我们注重品牌、质量的竞争来 转变,尤其是信息化这一块,要从原来一般的单向的应用向深度融合来进行转变。”
企业自身加压转型,政府部门也在加紧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一系列有份量的产业发展规划相继出台。
4月份,常州同时颁布并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金融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推进常州产业结构深度调整。
前不久,市委市政府又专门出台《关于推进十大产业链建设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 实施意见》,集中资源、聚集政策、优化布局,加快我市产业链经济做大做强。
市政府研究室副主任黄澍表示:“通过产业链的补链、强链和建链,进一步壮大我们新兴产业链的整个产业结构和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今年1-10月,我市高新技术产值达305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0.8%。
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796家,位列全省第三。
全市拥有13个特色产业基地,集群发展水平居全国地级市前列。
宏微科技、东风农机、武进不锈股份等企业的37个项目列入国家各类产业振兴和技术改 造专项计划,共获得中央专项资金2.8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