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太湖花园,我们恬静家园。芳草茵茵,花树成行,优雅的景色令人神往……”这首富有诗情画意的歌曲,是太湖花园第二社区居民自己创作的“社区之歌”——《歌唱我们的家园》。在太二社区,居民们都赞同这样一个观点:家园如此美好,社区党总支的奉献功不可没。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今年以来,我市着力书写“有效提升”这一关键词,打造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的“升级版”,进一步激发“红色引擎”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中的新活力,太二社区党总支等一批优秀基层组织脱颖而出,立足岗位讲奉献、争一流的精神在广大基层组织和干部群众中蔚然成风。
筑“堡垒”,优服务惠民生
初到新区太二社区,参观者都会感慨:想不到一个党总支,竟有如此强大的功能。在社区党总支组织下,太二成立了15个“特设党支部”。其中,吴明祥“文明新风”党支部的文明城市监督员每天活跃在社区各个角落,监督居民不文明行为;周维纶“健康护航”党支部利用休息时间为社区居民提供测量血压、健康咨询、刮痧保健等无偿服务……这些建立在楼道里的民间组织,以其零距离的贴心服务赢得了社区居民的一致称道。
构筑基层堡垒,是为了更好地优化服务、惠泽民生。走进宜兴市各个农村经济合作社,记者发现,“党建兴社、合作惠民”已成为广大村民津津乐道的话题。近年来,宜兴共建立229个合作社党组织,覆盖合作社634个,年均带动和促进农民增收近10亿元,不仅取得了服务“三农”发展的明显成效,也为强化农村党组织功能建设和作用发挥提供了有力抓手。在崇安区,“15分钟党群公共服务圈”成了一张组团化服务新名片。围绕网络覆盖、服务响应、事后倾听三个15分钟的管理要求,崇安区各机关、街道、社区携手共创,让辖区群众步行15分钟左右,即可享受到政策咨询、志愿服务、民生诉求、矛盾调解等公共服务。
“千名领导干部联千村(社区、企业)、万名机关干部进万家”活动,搭建了领导干部服务基层的有效载体。据统计,自建立领导干部联系点和开展“一帮一、献爱心”活动以来,各级领导干部联系走访群众7532人,解决实际问题1264个,处理疑难信访案件684起,并有808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与贫困户结对,从就业、就医、就学、生活等各方面帮助弱势群众。
“领头雁”,聚人心促和谐
普惠苑是江阴最大的一个拆迁安置社区,2003年刚竣工时,小区没有一条像样的路,不少村民满腹怨气,如今,这里已变成美丽富裕的“江苏省和谐示范社区”。普惠苑社区的“华丽转身”与基层党组织干部的努力分不开。社区党委书记蔡国明说,干部和群众之间的许多矛盾,往往是因为干部工作不细致、缺乏沟通所致。为此社区成立了“蔡三好”工作室,对来访居民递好一支烟,敬好一杯茶,说好一句话。
社区班子成员轮流驻室接待来访居民,同时邀请住在社区的江阴市党代表、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在双休日驻室接访。
基层组织的“领头雁”在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中发挥着至为重要的作用。今年5月以来,全市深入开展创建“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工作室”活动,经层层遴选,产生50个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为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效用,市里依托“无锡市基层党务管理综合服务平台”,开设“书记会客厅”互动交流平台,将他们的思想理论、实践经验、良好举措通过网上互动广泛地传播。
致力于岗位建功的基层干部,不断创新服务民生的工作方法。在锡山区鹅湖镇,干部手中都有本民情日记,专门用来记录“下访”时和村民面对面交流了解到的想法以及要解决的问题。松芝村的周福根老伯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他希望村里的老年活动室能备一些常用的应急药品以备不时之需。村干部觉得这个建议很合理,记下来后马上就落实了。变“等群众有事找上门”为“到群众中去找问题”,“民情工作法”在融洽干群关系的同时,助推着和谐社会的建设。
建制度,强功能促长效
冬日暖阳下,滨湖区水秀社区一派恬静景象:三三两两的居民或在林荫步道上散步,或在健身场所舒展筋骨。这个有着1万多位居民的老社区,多年来因社区党委“零距离服务”的运行机制声名远播。当问及对社区服务满不满意时,居民都会回答:“水秀虽是个老社区,但我们生活在这里感到踏实、幸福。”
以制度建设强化、提升基层组织的服务功能,在“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年活动”开展之际展现得更为充分。今年,江阴市推行了村书记抓党建“联述联评联考”制度,组织150名村书记向镇(街道)领导、“两代表一委员”和群众口头述职,90名村书记开展书面述职、接受现场问询。惠山区制定村(社区)党建工作目标责任书,在村(社区)党务公开栏进行公示,接受党员群众监督评价。
服务发展、服务群众,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在提升服务水平的常态化、长效化进程中,北塘区设立了亲民社区建设指标体系,将党员干部为民服务工作情况细化、量化成65项测评指标,着力提升基层群众满意度。市行政服务中心大厅实行了午间值班和周六预约(值班)制度,全面推行“预约、延时、上门、网上、助残、热线”等六项服务举措,极大方便了群众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