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A区的奥特莱斯 I.T outlet,只见一位姑娘满脸笑容地迎接着进店的每一位顾客。“我叫唐一菲,是I.T的导购,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助您吗?”“这几排是我们刚到的货,款式比较新颖,需要的话我可以给您介绍一下。”问清喜好、尺寸后,又耐心、细致地向顾客推荐着。不一会儿,很多顾客都挑选到了中意的服饰。
让一些顾客感到惊喜的是,在唐一菲的介绍中能听到他们熟悉的乡音。原来,唐一菲是土生土长的硕放人,大学学习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没想到奥特莱斯这样时尚洋气的购物广场就开在家门口,我打定了回老家工作的主意。”
沧海变桑田。偏安一隅的硕放,近年来随着机场的扩容,从原来的农村变成空港产业园,而产业也从原来的传统产业变身为现代服务业,当当网、奥特莱斯、空港物流产业园、空港快递产业园……这些新鲜的企业和产业空降到这块土地上,一批“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岗位也应运而生。园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所顾建良介绍,空港产业园区转型步伐的加快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完善,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从本地走出去读书的大学生也纷纷回到“家门口”找工作,人才回流潮凸显。
邻靠苏南硕放国际机场的空港产业园区自2007年成立至今,早已实现农田变工厂、农民变市民、农村变城市。可距离市中心远、没有发展前景的老观念一直困扰着“农村家庭”出身的园区人。进大城市、进机关、进事业单位工作成为他们的“终极梦想”。“每年园区生源地的高校毕业生在100人左右,其实很多家长希望孩子毕业后能回本地工作,但前几年本地毕业生在园区找不到工作的现象也很普遍。”园区劳动保障所相关负责人说。
转变就业现状,首先要转变的是观念。辨清症结所在,园区开始寻觅良方。现任空港产业园区党工委书记沈雪芳是土生土长的硕放人。对当下的问题,他直言不讳:“当地百姓对园区发展不了解,没认清园区未来发展的前景,还是在凭老观念做事。”基于此,园区一改“干部上门给百姓做工作”的做法,请来身边的老百姓,用“墙门大讲堂”的形式传递园区信息。
园区发展的现状和未来的前景令人振奋。听完“墙门大讲堂”的邹阿姨恍然大悟:没想到我们生活的地方发展如此快。她翻开记录本,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园区目前共有企业693家,服务业企业24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42家。
园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已形成临空物流业、航空制造业、新兴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商务服务业等领域,近两年引进的现代物流、先进制造业等重点项目30多个。邹阿姨说,她已经在给亲朋好友做工作,“有这么多企业在,什么样的工作找不到?投身新兴产业也许是个好选择。”
融入空港园区发展的产业让更多就业者找到了生存的土壤。在苏南硕放国际机场航行保障部工作一年多的朱骏毅,如今在部里已可以独挡一面。“电脑里的数据只要有告警显示,我们就必须赶赴现场进行检修。”作为机场保障的核心部门,朱骏毅每天上班后,就与机房里的十几台电脑打起交道。201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的他,一度为招工信息不对称而苦恼,就业时就没敢想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招聘信息中跳出的“空港产业园和机场”字样让他眼睛一亮。“家门口的就业环境如此之好,是我万万没想到的。”他深有感触地说,从家到单位只要10分钟,又能和家人在一起,生活成本降低了不少。
园区产业发展的壮大营造出良好的就业环境。空港产业园区去年4月就开始对本地区150多名毕业生的专业情况、就业创业意向等进行了摸排统计,对园区100多家用工企业也进行了走访。“针对毕业生和企业双方对接渠道不畅通、信息不对称等情况,园区出来做‘红娘’。”园区团工委书记邹晓华直言,在新区首个由街道组织的针对本地大学生的专场招聘会上,企业用工信息与毕业生情况清晰呈现,企业提供岗位680个,毕业生与用工单位对接顺利,150多名应届大学毕业生都达成了初步就业意向。
采访结束时,新的“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问卷”和“企业用工岗位意向问卷”出炉了。这两份问卷中,大学生就业意向和企业需求一一列明呈现。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沟通的平台,园区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人才的“归巢”说明园区发展的步伐是铿锵有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