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改革在城市的各个领域相生相随:全省首批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试点、实行“一办三中心”一体化管理模式、向民资开放两批共50个政府建设项目、出台首部以中小企业为对象的地方性法规……
“四个无锡”的优化与提升之举,更是令城市形成这样的“创新共识”:打造创新动力强劲、体制机制灵活的“创新无锡”,就要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创新,已然不是企业、科技的“专利”,而是发生在全方位、多领域的突破之举。
“半个蛋筒”里的创新
自我突破为市场活力做加法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里,有一则“半个蛋筒”的故事。4月14日,锡山国土分局来了一位专门帮个人或企业办理贷款抵押注销手续的中介组织办事员,他把申请表格交给窗口后,就上街买了一个冰激凌,边吃边往回走,“蛋筒才吃了一半,窗口已经把手续都办好了。”记者事后回访,请负责办理该项业务的工作人员算了笔“时间账”。与过去相比,申报材料减少了大约20%、审核环节压缩了2个,加上流程全部实现电子化操作、权力下放到窗口一线等,几个因素“累加”后让原本需要两三天办好的事情在“半个蛋筒”的时间内就解决了。
速度来自于一场自我突破:全市国土系统打破属地限制,全面推进全流程优化审批、全区域便民服务、全业务网上办理、全节点效能监管的“四全”新模式,审批环节或节点缩减了60%,时间也减少了60%。
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根据上月下发的《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工作意见》,加快推动构建政务办,政务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政府公共服务热线受理中心“一办三中心”政务服务一体化管理体制,实现各类行政审批(服务)事项按时办结率100%,即办件率33%以上,承诺件提速率达到37%以上,群众综合满意率达到99.8%以上。
改革能量注入多领域
“无形之手”力道日益彰显
行政审批体制的改革,真实反映着一座城市改革创新的决心与思维。由此催生的创新之花,正在城市的多个领域里生发——而市场这一“无形之手”的力道日益彰显。
突破之举迎面而来:去年11月,北京国际信托有限公司与桃园村土地股份合作社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项目在惠山区阳山镇签约,全省第一单土地流转信托落地无锡;今年元旦,全省首张注册资本认缴制营业执照在滨湖区工商局发出,今后新设立的内资公司制企业,可以“零注册资本”开办公司。
突破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市场的活力,尤其是企业的活力。今年《无锡市中小企业转贷应急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实施,3个多月为54家企业完成转贷业务57笔,转贷资金使用总额达1.77亿元,每笔转贷资金业务均在1天内完成。去年4月和10月,我市向社会公布了两批共50个向民间资本放开的政府建设项目名单,涵盖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市政公用事业、政策性住房、社会事业等领域。
企业的创新激情随之而升。近两年,我市不断完善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研发投入逐年递增,目前全市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已达1200家。作为无锡创新的一张“智慧名片”——物联网产业近三年来“市场化”提速明显,其规模已超1400亿元,每年增幅超过30%。
创新步伐顺势而上
让一切活力竞相迸发
应对结构转型的挑战,提升城市创新力势在必行。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创新无锡”的每一步都意味着一批大力度的新举措和亮眼的新事物,让一切活力竞相迸发。
体制机制的创新步伐,将给城市带来新业态。据悉,金融业的改革创新或将推动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做强做优,积极发展各类股权投资基金,推动创新产业链金融、科技金融、互联网金融等特色业态。
对外开放的创新步伐,打开城市发展的新窗口。我市建立与上海自贸区的对接平台,努力在苏南空港型自由贸易试点园区、海峡两岸金融与科技合作实验区等方面取得突破,从自贸区建设中得到更多的辐射和带动。
人才科技的创新优势,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我市将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加快构建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继续加快引进海内外顶尖科技人才和团队,努力打造升级版“530”企业。
创新步伐顺势而上,推动着城市与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目标愈行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