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应该在现有基础上,争取成为全国的科技创新特区”——5月18日,常州市委、市政府举办创新型城市建设咨询会,市委书记阎立带领各部门负责人到场,广泛问计于和常州有产学研合作的高校科研院所人士。北京化工大学副校长陈标华的这个主张,高度概括了专家们关于人才培养、产业集聚、科技金融等方面的诸多建议。
常州市分管副市长王成斌在18日会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以常州科教城为主体,该市正在向江苏省申报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并以此争取国家科技体制改革试点。他认为,如果能获批设立国家级的科技创新特区,将为常州的创新发展注入极大的动力。
创新初有成效
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压力下,常州从2006年开始启动创新型城市建设,目前已初见成效,并且呈现出加速度。2013年《中国城市创新报告》的全国地级市创新能力排名中,常州名列第七位。
作为产学研成果的直接体现,常州于2006年开始举办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示洽谈会,今年已是第九届。九年来累计签约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568项,合同总金额超过13亿元,已带动企业新增授权专利501项、标准78项、国家科技奖10项,新增产值252亿元,新增利税29亿元。
在创新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常州也在摸索着建立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各种机制。对此,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副所长骆敏舟深有体会。
骆敏舟刚到常州的身份是常州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所所长,这是中科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和常州科教城合办的一个研发机构。当时骆敏舟考虑最多的是“技术入股”难题,因为事业单位要参股企业,就必须再成立公司来运作,而项目公司的人员身份和技术入股的知识产权、分红利润如何操作,都没有政策突破的先例可循。
此后,骆敏舟他们曾尝试过技术作价、科技人员和所里按比例分红的过渡办法。此后该所与另外几个科研机构合并,更名为“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并注册为常州当地的事业法人“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堂堂正正技术入股,并采用类似于“委托持股”的方式,孵化了几家企业。
而今除了技术入股,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还以无形资产入股。骆敏舟瞄准的是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FHG)模式。这是欧洲最大的应用科学研究机构,其总收入1/3来自政府经费拨款,1/3来自竞争性项目,1/3来自企业的合同收入。“我们在常州也做到"3个1/3",国家课题、地方项目、服务企业收入各占1/3”。
继续创新机制
骆敏舟他们的尝试,也正是常州市政府部门的意图。“企业弱小时,政府必须冲在前面花钱,在天使投资后面跟投项目,但是创业人员也要带钱,技术人员在创业中要有利益机制联动” ,王成斌说。
对此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戴宁也表示赞同,“科研院所要有自有资金投入到项目中”,他在咨询会上说。
据了解,常州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下一步重点工作,就包括在优化创新创业机制上取得新突破。这项工作的具体内涵,一是不断完善科技项目的决策管理机制,探索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的筛选和经费分配、成果评价,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二是完善科技人才的评价考核体系,探索市场化选才育才新机制;三是完善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机制,加快发展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构建多元化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制;四是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王成斌强调,一定要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导地位,尤其是在引进人才和设立高水平研发机构方面,要让企业发挥主要作用。
谈到人才引进,浙江大学常务副校长吴朝晖认为,常州应该办好一所创新型的、高水平的城市大学,在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中重塑人与机器的关系,探索智慧城市的发展路径。
南京大学副校长潘毅则建议,在科技创新中要结合优势产业进行重点突破,让企业以项目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这也有利于在政产学研四方合作中,把企业推向前台。
北京化工大学副校长陈标华认为,常州有颇具实力的产业集群和优良的居住环境,科技创新也有了良好的基础,建立国家级的科技创新特区,将能综合带动科技创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