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是农业大市,曾经首创全国第一件、江苏唯一的地理标志驰名商标——“射阳大米”。我市地理标志商标数量曾经多年一直在全省领先,近年来增长有所放缓,显现出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如何实现更加强劲的增长态势,关键是要各方努力——
6月5日,建湖县九龙口镇养殖螃蟹的农户心情特别舒畅,盐城工商局主要负责同志带领相关处室人员将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九龙口大闸蟹”牌匾送至养殖塘口,并现场指导品牌营销策略和品质规模管理。
“几年前,我们的螃蟹送到苏南大城市去卖,卖不出好价钱,赚不了多少钱。”九龙口螃蟹养殖户回忆起过去,心里很不平:“九龙口水质好,螃蟹品质高,但价格就是上不去。有人把我们的螃蟹收过去,贴上别的牌子,价格马上翻番。”这种情形今后将会发生改变,“有了自己的品牌,价格上来了,谁还让他收?我们还要出去开连锁店呢!”
类似“九龙口大闸蟹”这样的特色农产品,盐城还有不少。“大纵湖”水产品、“建湖藕粉圆”、“阜宁大糕”、“射阳草柳编”、“滨海白首乌”……这些都是老盐城人念念不忘的“家乡记忆”。
好的产品需要好的品牌。
地理标志商标,是一个地方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地域特质物产标记,是撬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品牌农业迈进的支点,是地方的“亮丽名片”、产业的“金字招牌”和农民的“致富金矿”。
在2012年以前,我市农产品地理标志商标累计总量连续八年稳居全省第一位,曾经一度以8件拥有量占到全省53件总量的接近六分之一。从2005年“射阳大米”成功注册全国首例大米类地理标志集体商标,到帮助、指导射阳县大米协会、东台市西瓜产销协会、阜宁县粮食协会制定“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经营、统一监管”的“五统一”地理标志商标管理办法,不论是培育地理标志商标的数量,还是“射阳大米”、“东台西瓜”等地理标志产业规模,我市曾经多年来一直在全省领先。
但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一方面,农户比较注重现实经济利益,怕花小费用,对注册地理标志商标推动长远发展的作用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有些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户满足于产品不愁销,对地理标志商标的申报缺乏热情,主动申报的积极性不高。
申报地理标志商标需要一定的查询、检测和申报费用,即使成功注册后也需要宣传推广,没有资金保障不行。今年初,我市出台了《关于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对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新获得驰、著、知名商标及地理标志的一次性奖励政策,奖励资金由市、县(市、区)同级财政予以落实。东台、建湖等一些重视品牌发展的地区设立了商标战略实施专项基金,每年安排专项经费数十万元,对地理标志申报注册实施引导资金垫付及奖励;但也有地方政府对已经获得地理标志商标的奖补资金还没有兑现到位。
品牌拿到手,关键还在用。我市已注册的地理标志——“射阳大米”、“东台西瓜”,成员企业数量不少,产业规模也不小,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比如,“射阳大米”通过授权许可50多家规模企业使用地理标志商标,形成“一个拳头”对外的品牌优势,培育了100万亩水稻基地、50万吨产销量、25亿元总产值的产业集群,种植面积和销售收入实现了3年翻一番。但其他地理标志商标由于企业之间缺乏协调、行业内无序竞争,没有形成品牌优势。
有了好品牌还要会宣传。目前,我市13件地理标志商标无一上央视宣传,中央电视台拍摄走进《中国地理标志》宣传片时,我市某知名品牌因筹措不出30万元的拍摄经费而放弃了这一宣传良机。
如何加快发展,擦亮盐城地理标志商标这一地方名片呢?工商部门建议,我市可以借鉴发达地区由政府出面进行强力推动和强势营销的经验,把政府统筹发展地理标志商标工作列入全市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的总体规划,其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申报地理标志商标时,采取一次性批准申报资金、先拨付启动资金等政策举措,有力地调动农户及相关行业协会申报的积极性,推动申报提速;相关部门也要资源共享,合力克服地理标志申报中人文地理史料欠缺的难题,从而打造一批地理标志知名品牌。
从盐城工商局了解到,我市已注册的地理标志商标有13件,分别是“东台西瓜”、“东台蚕茧”、“东台发绣”、“建湖大米”、“建湖大米(图形)”、“建湖烟花”、“阜宁大糕”、“阜宁大米”、“射阳大米”、“滨海白首乌”、“灌河四鳃鲈鱼”、“裕华大蒜”、“九龙口大闸蟹”。今年又有 “洋马菊花”、“龙冈茌梨”等5件进入初审公告阶段,还有“恒北早酥梨”、东台鱼汤面”等8件申请已被国家商标局受理,正在核审中。近期,工商部门还排出了“盐城大纵湖大闸蟹”等近30件地理标志后备资源,地理标志商标队伍可望加速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