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幢建筑错落有致,其间3幢红色建筑围成一个别致的圆形——在毗邻长江南岸的镇江新区,作为中瑞镇江生态产业园“一号工程”的中瑞创新中心,昨日投入使用。望着眼前这些拔地而起的建筑群,新区招商四局局长尹坚仍丝毫不敢慢下脚步。她深知,随着中瑞创新中心的启用,中瑞合作的探索任务才真正到来。 “中瑞镇江生态产业园,不是普通的产业园,不是简单圈一块地、吸引一些瑞士企业入驻就行了。打个比方,它就像瑞士投资中国、与中国深度合作的桥头堡,其价值更在于构建一个可复制模式,探索一个创新型经济的推广标准。”市委常委、新区党工委书记李小平对记者说,如何从已抢得先机的产业园的合作共建中,学会更多瑞士式创新,进而通过创新来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这是新区正面临的一道崭新课题。 事实上,中瑞镇江生态产业园已经孕育出值得期待的合作之果。记者了解到,近年来,瑞方先后有多名政府要员、驻华使领馆官员以及主要机构代表来园区考察,瑞士各行业协会也在各自平台上推介园区。瑞士的巴塞尔、沙夫豪森、汝拉等州还组织了政企代表团来新区考察。最新数据显示,园区已签约9个在各自领域居全球领先地位的项目,包括瑞士科莱恩精细化学品、索尔维食品添加剂、凯乐绿色建筑设计等,总投资2.8亿美元。 但李小平眼中的中瑞镇江生态产业园,无疑承载了更多的希冀。两年前,中瑞两国间的战略性合作项目中瑞镇江生态产业园,最终选址在镇江新区。随着与瑞方的深度接洽,一个创新国度的魅力,让新区人开始对生态产业园、对创新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瑞士全球竞争力连续5年排名世界第一,创新能力世界公认,在金融、服务、精密制造、清洁生产、绿色建筑、职业教育、医疗健康服务等方面拥有成熟的先进经验。”在新区管委会主任郭建看来,瑞士自然禀赋并不足,这一点与镇江新区有着极为类似之处,但双方在创新能力及全社会创新体系上的巨大差距,正是新区亟待弥补的短板。 负责中瑞镇江生态产业园推进工作的市政府副秘书长、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桂祈亮告诉记者,园区规划分为创新研发区、生态产业区、低碳生活区和健康休闲区,重点建好生态产业基地、技术研发创新基地、国际高等职业教育示范基地等“三基地”以及中瑞精品名品展示交易中心、瑞士钟表检测保养中心和健康服务中心等“三中心”。但随着双方接触的不断深入,新区人对中瑞合作,已突破了“新产业”、“生态”、“标准”和“国际规则”的层面,赋予了营造创新环境、构筑国际化开放软环境的更高期待。 在新区采访,记者注意到,如今中瑞镇江生态产业园的概念,已突破当初规划的20平方公里,不仅辐射了整个新区,而且渗透到了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引进、知识产权保护以及职业教育、医疗等诸多领域。最令人关注的是,自产业园落址镇江新区以来,当地加大了创新人才的引进力度,目前已引进培育了国内外高层次人才500多人,其中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9人,省“双创计划”人才57人。除科技创新的核心人物及其团队外,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技术工人也成为当地重点培养和服务的对象。 “瑞士产品在科技上往往具有高附加值,譬如一块外墙贴砖,其色泽以及环保性能等,都远高于国内产品,虽然价格贵了一些,但这样的产品在国际市场往往更具竞争力,我们难道不该从中得到一些启迪么?”在中瑞创新中心的建设过程中,李小平接触到了瑞士诸多的节能建筑产品和技术,感慨良多。他认为,如果说瑞士人的独具匠心是其核心竞争力的话,那么新区就应该在合作中学会这种匠心,而不能再走消费资源和人口红利的发展路径。 曾经以化工、造纸等传统产业聚集为优势的新区,在中瑞合作的冲击波之下,已然加快了转型升级步伐。当地先后出台政策,吸引新能源、新材料、航空制造三大制造业以及新兴信息、软件和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专业特色园区的规模正日益壮大。“我们希望通过中瑞合作,探索出一条全新的发展路径,把我们最缺少的创新机制体制、生态环境都建立起来,把产业园建成‘中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可借鉴、可复制的样本’。”李小平坦言。 采访中记者发现,李小平案头放着一本书《创新的国度》,作者是R·詹姆斯·布雷丁,瑞士商学院、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硕士,哈佛国家发展中心研究员。书本用大量事实解读了瑞士这个多山的小国家,在过去几个世纪里持续取得经济成功和繁荣并不是奇迹,其秘诀就在于——创新。记者看到,书的封面印有充满创意的“中瑞镇江生态产业园”LOGO。可以想见,“中瑞镇江生态产业园”激发的创新冲击波,将与《创新的国度》一样,给我们带来一个又一个“创新”奇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