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委书记魏国强在市委办公室(研究室)撰写的调研报告《东山之“特”给宿迁的启示》上作出重要批示:“很好!发各县(区)主要领导及各乡镇党委书记参阅。尤其是各乡镇要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动乡镇特色发展。”本报今日予以刊发,敬请读者关注。
市委办公室(研究室)
地处苏州市吴中区西南角的东山镇,位于太湖之滨,丘陵山地,下辖12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人口5.3万,面积96.6平方公里,曾是苏州较为落后的乡镇。但是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东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跃成为农业强镇、全国环境优美镇、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走出了一条立足优势、以“特”取胜的科学发展之路,在苏南乡镇中可谓独树一帜。为了借鉴东山特色发展经验,提升我市镇村特色发展水平,前不久,我们慕名走进了东山。
一、东山之“特”特在哪?
初到东山,我们惊喜地发现,这里城水相依,人城和谐,环境优美,生机盎然;历史和现代一脉相承、协调共存,古镇与新区一水相连、双翼齐飞。东山,这座特色之镇呈现出的鲜明特征和独特个性,给我们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1. 东山之“特”特在强农业。东山虽地处发达地区,但在东山我们并没有看到连片的厂房,印象中苏南发达的乡镇工业场景也鲜见踪影,映入眼帘的是花果丛林、醉人的乡村田园风光。东山按照“一村一业”的思路,发展蔬菜、茶叶、枇杷等种植业,以及湖羊、白虾、大闸蟹等养殖业,形成“山区有花果,平原产蔬菜,滨湖养水产”的农业特色产业布局,2013年农业占GDP比重达17%,远高于苏州的1.6%,也高于宿迁的13.8%。
2. 东山之“特”特在厚人文。东山之“特”的内涵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东山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数目众多的古民居、古园林甚至人文历史典故,这些罕见的“宝贝”积淀了东山几百年来永不散去的浑厚底蕴。王鏊连捷解元、会元、探花,官至明代正德年间宰相,一个农家子弟走向风云变幻的庙堂之高至今传为美谈。人称“翁百万”的明代富商翁笾故里、民国上海滩“棉纱大王”金锡之事迹,也在向游人讲述着这里曾经繁盛的商业文明。
3. 东山之“特”特在好生态。走在东山,无论驻足何处,给人的感觉都是生态好、环境好。这一方面缘于大自然赐予的山水资源,另一方面则是高度的生态自觉,东山人深深懂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在农业经济发展、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摒弃了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的传统做法,实现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并重、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格局。
4. 东山之“特”特在旺旅游。东山依托秀美迷人的自然风景、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和丰富多样的农业资源,大力开发以“看湖山秀美、赏古镇风光、品农家美食”为主题的乡村旅游。经过十多年发展,已形成滨湖景区、陆巷景区、三山岛景区等9大景区、30余处景点,吸引了大批游客来此休闲观光。2013年,东山累计接待游客28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0亿元。
5. 东山之“特”特在美面貌。走进东山,水韵和着古韵、传统胶着现代,共同构造了“特色之镇”的独特魅力。这“特”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保护与传承,完好地保存了古镇、古村、古巷,当代人又一脉相承地沿用这种风格修筑自己的居所,古今浑然一体,与自然相映成辉;这“特”又是“宜居宜业宜产宜游”高度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现,在这里已感受不到城乡的差异,但也不像城市那样高楼林立、繁华喧闹。
二、东山之“特”为何特?
东山之“特”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寒、一蹴而就,而是花相当大的功夫和很长时间的不断探索和坚持,才积淀而成。
1. 有一个超前的发展理念。由于地处长三角地区,东山曾和苏州其它地方一样,走工业强镇之路,但因受到土地、环保等限制,工业经济发展举步维艰。东山广大干群认识到,亦步亦趋发展工业只能步人后尘,要想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必须转变思路、另辟蹊径,以特破困境,以特求突破。于是他们发挥本地农业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这一优势和最大特色,确立了以农业为核心、发展旅游业的思路,变“工业洼地”为“农业高地”和“旅游胜地”,走出了一条错位发展、特色取胜之路。
2. 有一个“百年”不变的规划。东山以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坚持科学规划引领镇村建设,充分体现生态性、特色性、地域性。规划批准后,长期执行,没有随意更改现象。在推进乡村规划建设过程中,注重科学确定村庄布点,坚持相对集中、靠近主要道路的原则,合理布局一批一般村庄、特色村庄和美丽村庄。注重加强政策引导,不搞大拆大建、突击式的城镇化运动,允许农民在规划保留的村庄,按照统一建筑风格,进行改建、翻建。
3. 有一套差别化的考核体系。市、区两级对镇级考核主要由以往的“开放性经济、民营经济、三产服务业、城乡一体化、精神文明建设”五项,改为“经济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三项。从唯GDP论英雄到差别化分类考核,摒弃了“一刀切”考核模式,形成“人人有考卷、个个不雷同”的评价体系。对于东山这样的地区,市、区两级适当降低其财政增收、开放型经济等考核比重,增加旅游、现代农业等个性化考核内容。
4. 有一批带富一方的农民合作社。农民一家一户低、小、散的生产经营格局,难以取得规模效益,更谈不上市场竞争。为此,东山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入手,把农民组织起来,抱团联合闯市场,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目前,全镇已建立合作社50多家,入股农户8000多户。通过农民合作社的建立,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实现了产品增值,达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5. 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补偿机制。市、区两级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基本农田、水源地村和生态公益林进行补偿。对基本农田来说,从2010年开始就以400元/亩的标准实行补偿。对水源地村来说,以行政村为单位,通过湖岸线长度、区域土地面积、村常住人口3项指标分别进行补偿。对生态公益林来说,按2250元/公顷予以补偿。
三、东山之“特”的几点启示
任何一个地区的具体做法都不可照搬照抄,但东山在推动镇村特色经济发展中积累的一些经验,值得我市学习、借鉴。
一要因地制宜走农业产业化特色之路。东山虽地处发达地区,但并没有盲目追求发展工业、追求GDP,而是根据自身资源条件,把历史悠久、品牌效应突出的果品、水产、湖羊等作为重要产业,走农业产业化特色之路。我市作为农业大市,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培育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流转。要立足本地实际,扬长避短,支持“一乡一业”专业乡镇、“一村一品”专业村建设,创出地方特色。
二要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统”的作用。从我市来看,合作社规模普遍偏小,层次普遍较低,缺乏更为深入的联合与合作。下一步,要在有条件的行政村建立村级专业合作社,实行“一村一社”、“村社合一”。加大对示范性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力争新发展一批,改造转型一批,完善提升一批。选择条件适宜的村,试行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
三要大力吸引高素质人才从事农业。重点要推进农民职业化,把培育职业农民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任务。遵循农业发展规律,采取各种扶持和优惠政策,设立青年农民创业基金,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发展现代农业。制定大中专院校尤其是涉农院校毕业生投身现代农业政策,探索制定吸引城市青年从事农业的优惠扶持政策,吸引他们成为职业农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要试点探索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我市要结合自身经济能力,探索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选择部分地区先行试点。生态补偿要突出以秸秆禁烧、基本农田、水源地和重要生态湿地、生态公益林为重点,使因保护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受到限制的区域得到经济补偿。生态补偿数额根据我市财力确定,主要根据行政村常住人口、地域规模、生态保护成效等方面,给予有关村10—20万元的经济补助。
五要按照宜居宜业宜产要求建设新农村。认真吸取以往城镇化推进速度过快的经验教训,避免盲目推行“三集中”,把一切政策和举措的中心都调整到全面提高人的发展上来。加快改建农村住房,探索既符合农村生产特点、又符合现代要求的建设模式,科学规划农村居民点,推行楼房低层化、风格统一化、设施现代化,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让农民记得住乡愁。在管控土地和符合规划用途的前提下,适当允许农民采取改建、插建、扩建等形式建房,严禁有关乡镇政府以农民建房为名向农民收取不合理费用。
六要发挥带头人带领农民致富的先锋作用。双湾村党总支书记周建林和三山村党支部书记吴惠生是好书记的典型代表,前者45岁、后者63岁,均是百姓衷心拥护的好书记。经周建林努力,该村每年争取到的省、市项目资金均超千万元。在吴惠生带领下,三山这个贫困村10年就变成了富裕村。反观我市,难以找到这样好的带头人。今后,要完善村(居)领导班子选配方式,村(居)党支部书记、村(居)委会主任的人选不能仅局限于企业主、致富能手,更要把群众公认、能够一门心思扑在村级发展上的优秀分子选拔到村(居)主要岗位上来。
七要加快戴场岛和穆墩岛的旅游资源开发。东山镇三山岛总面积2.8平方公里,历来以农业为主,是名副其实的贫困村。但自2001年开发旅游资源以来,村党支部书记吴惠生带领岛上居民以一股“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将一个太湖之中的弹丸小岛开发成了国家5A级景区。从我市情况来看,位于骆马湖水域的戴场岛和洪泽湖水域的穆墩岛,基本情况与三山岛开发初期的情况十分相似,都是落后地区,如何借鉴三山岛开发经验,值得我们思考。建议以戴场岛、穆墩岛作为我市乡村特色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先行先试,加快开发。
(执笔:朱方林 李钦 王清举 卢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