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日,全国首部促进科技人才创业和科技创业园区发展的地方法规——《南京市紫金科技人才创业特别社区条例》正式实施,标志着紫金科创特别社区建设进入法制化的新轨道。这部开创先河的“法典”,是南京创新发展的重要见证,也是南京近年来深化科技体制综合改革结出的“硕果”。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发放科技创新券、吸引“321人才”、推进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去年以来,我市更大力度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努力将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创新的效应正在逐步显现,全市科技创新创业的氛围日益浓厚。
制度改革,精耕细作创新创业“试验田”
2011年7月,以紫金科创特区为“试验田”,南京开启建设中国人才与创业创新名城的征程。3年多来,特别社区探索实行“特殊体制、特殊机制、特殊政策、特殊环境”,取得了制度性突破。
截至去年底,全市在特别社区建设上已累计投入资金361.8亿元,建成载体面积556万平方米。特别社区已成功集聚各类人才1411名,占全市的一半以上,先后引进科技型企业2947家。同时,筹集设立了总规模约10亿元的“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发展基金”。全市逐步形成了以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创业特别社区、国际企业研发园、高新区为主体的多级载体网络。
在新常态下,转型发展的关键在创新驱动,创新驱动的关键在营造良好的生态。《南京市紫金科技人才创业特别社区条例》的出台,为特区营造良好创业生态提供了法治保障。
《条例》除了吸收我市此前出台过的“科技九条”等许多政策措施,将其以法规形式固化以外,还有不少颇具“含金量”的新规定。比如,明确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可以依法通过入股、联营联建等形式使用集体建设用地;创造性地明确了“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3个差别化的平台,以释放各类科技人才资源的创业活力等,这些让南京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为支持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去年底,我市出台《南京市科技创新券实施管理办法(试行)》,向全市259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放7000多万元科技创新券。企业购买科技服务后,凭券可以到政府直接兑换现金。
科技创新券突破传统科技经费经立项后予以支持的常规做法,通过政府购买“创新服务”的方式,大大降低了中小微企业的创新成本。江苏指南针导航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科技创业家朱江上个月兑现了20万元科技创新券。“作为科技型公司,我们每年研发经费都有三四百万元,但由于行业限制,很多服务需要向其他公司或科技平台购买。南京推出科技创新券来贴补企业,太及时了,相当于政府为这部分服务埋单。”
科技体制改革还深入到金融领域。中小企业融资难,有技术、有市场,但是普遍拿不出传统的借款模式的担保物,其中的科技型企业申请贷款更是难上加难。2011年8月,我市首批7家金融机构科技支行同时挂牌,截至目前,科技银行已经发展到9家。仅去年,9家科技银行就为全市1223家科技企业发放贷款48.5亿元,其中初创期、成长期企业近900家。
政策配套,营造人才创业生态圈
家有梧桐树,自有凤来栖。
在紫金(新港)科创特别社区,科技创业家张连斌创办了南京鼎科纳米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凭借自主创新产品“纳米墨水”,不到一年半时间,公司销售额超亿元。随着大批载体的逐步成熟,高端科技创业人才纷至沓来。上个月,由第三方机构发布的南京“321计划”期中成绩单,近2000家“321人才”企业全面评估显示:超过八成的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企业、超过九成的科技创业家企业运营状况良好,超过95%的人才对南京人才发展总体环境表示满意。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几年来,南京共吸引来自27个国家和地区的3.13万人申报人才计划,引进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2551人,其中有3名诺贝尔奖获得者,9名两院院士;培育科技创业家162人,1/3以上具有博士学位;集聚“千人计划”专家来宁创业243人。
按照全市第二轮综合改革部署,去年,我市加大人才管理改革突破和先行先试力度,《进一步鼓励和促进留学回国人员在我市创业创新若干政策》、《南京人才居住证实施办法》等一系列人才管理改革举措的出台,让科技人才创业更加安心、更有信心、更有干劲。
为扶持“321”企业冲刺资本市场,《关于推进“321计划”人才创业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企业在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完成上市的,可获总额为200万元中介费用补贴,在“新三板”成功挂牌的给予60万元补贴。目前,近60家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企业已获风险投资,累计资金达2.7亿元,1家科技创业家企业已在创业板上市,4家科技创业家企业已在新三板挂牌。
深度融合,创业创新带来产业裂变
科技创业创新带来的“裂变”,也与南京产业转型发生了“共振”。3年间入驻各紫金科创特区的新创企业,几乎都属于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属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属于能够吸纳较高层次就业的产业。这一期间,南京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在历史上首次超过石化、钢铁、建材等三大传统产业的总和。科技与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强力融合。
紫金(化工园)科创特别社区里,“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严月根创办的博瑞德(南京)净化技术有限公司,依靠政府“首购首用”的率先引导,迅速打开了市场,这几年销售均保持50%—100%的增速。特区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化工园节能减排压力不断增大,发展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已经没有出路,只有依靠人才引领,把人才创业发展和园区转型升级“捆绑”起来。目前,特区围绕化工新材料、生命科学和节能环保三大主导产业,已经集聚100多个人才创业项目,其中有84个“321”人才项目。这些项目在特区孵化后,直接在化工园产业化,带动化工园产业转型升级。
作为技术关联性强、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新兴服务业态,科技服务业去年发展势头强劲。去年,科技服务业收入约340亿元,贡献地方税收约10亿元,同比增幅达两位数以上,是全市地方税收平均增幅的2倍多。去年5月,我市出台《关于加快知识产权服务业和检验检测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明确在河西新城、江北新区重点打造五大知识产权交易公共服务平台,同时拿出“真金白银”财政扶持政策,对专利产业化示范基地、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建设、培育和引进知识产权高端服务机构、知识产权评估质押、专利保险等9个方面给予资金支持。
与此同时,“创新在高校,创业在园区”的创新创业模式也在全市推广。鼓励本地高校院所人才到园区企业当科技老总、“技术股东”,打通高校和园区产学研合作“最后一米”障碍;推进“领军人才+新兴产业”融合发展,“沈国荣院士+智能电网”、“尤肖虎教授+无线通信”等样本纷纷涌现;组建创业创新导师团,深化院士、本地企业家与创业创新人才的联系培养,放大传帮带效应,目前全市已经建有院士工作站63家。
推进科技创新创业,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南京正朝着形成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机制迈进。
来源: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