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着力强化科技投入和科技人才支撑,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保障。坚持科教和人才优先发展、优先投入,调整优化科技投入结构,大力引进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以高强度投入支撑高水平创新,以高层次人才引领创新型城市建设,着力夯实创新发展基础。到2015年底,企业研发投入减免税额在2013年基础上实现翻番。全市累计引进国家“千人计划”50人以上。社区、乡镇科普场所普及率达60%以上。
二是着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实施科技型企业梯队培育三年行动计划,打造以创新型领军企业为龙头、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民营科技企业为支撑的企业梯队。到2015年底,重点打造10家品牌知名度高、核心竞争力强、示范引领作用大的领军型创新企业,累计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40家以上,发展民营科技企业5000家。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90%以上。累计建成市级以上“两站三中心”800家。
三是着力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围绕打造“4+2”优势主导产业完整产业链,排出关键技术和制约瓶颈,吸引优质创新成果、创新资源和创新人才向淮安集聚,组织重大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重点支持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和零部件、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每年集中力量推进15项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到2015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力争达30%。重点育成10个主要农作物和地方特色畜禽、水产等新品种,突破20项重大公益性关键共性技术,推广应用30项先进适用技术和产品,建设50家以“新技术示范”为主要特征的科技社区。
四是着力推进科技园区提挡升级。进一步集聚盐化工科技创新资源,推动盐化新材料产业园创建省级高新区。加强淮安高新区创新核心区建设,力争建成国家级高新区。加快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确保2015年底通过国家验收。引导盱眙凹土产业转型升级,创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到2015年底,全市省级以上各类园区科技创新载体总面积达50万平方米以上,在孵企业达500家。
五是着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重点建立知识产权、技术参股等多种形式的利益分享机制。对于重点实验室、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各类产业技术研发机构等依照有关规定按照向企业服务绩效给予补贴,促进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加强引进的高校院所研发中心建设,推行多元化投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行、开放式发展的运行机制,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和奖惩退出机制。对于政府引导企业开展的科研项目,更多地采取“后补助”及间接投入等方式给予支持,形成企业先行投入、市场验收、政府补助的支持机制。着力完善科技金融体系,加快发展知识产权质押担保、科技保险等业务,推动一批优质科技企业上市融资。布局建设科技金融服务超市,推动“淮上英才”创投资金扩量增效,大力开展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业务。到2015年底,全市创投规模达16亿元以上,新成立科技支行2家、科技小额贷款公司3家。(朱小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