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新闻网讯(记者 武蕾 张哲)生命里有一个最厚重的称呼那就是“母亲”,一个最伟大的词语那就是“母爱”。为了不给国家添麻烦,她背负起照顾伤残军人儿子的重担,一口水、一口饭,一天天、一年年。38年的岁月不经意间从身边滑过,她从不惑到耄耋,尽管再没能听儿子喊一声妈妈,却从没有后悔过,她就是2014年度“感动宿迁”十大人物之一———蔡金美。
遭逢厄运 23岁儿子受伤瘫痪
昨日,记者来到位于沭阳县贤官镇马湖村一组的蔡金美家中。因家中房屋年代已久,正在进行翻修,83岁的蔡金美和瘫痪在床的儿子刘光银挤在一间小偏屋里。“这房子是我大儿子盖的,他说了,这3间屋子里有一间是为我和他弟弟准备的。”看着23岁的儿子从英姿飒爽的青年,变成如今已61岁的卧床老人,疼惜不已的蔡金美说,如果没有那场意外,儿子光银也会和兄弟们一样,娶妻生子,有自己的家。
1975年1月,蔡金美的二儿子刘光银应征入伍,由于表现突出,先后4次受到嘉奖,并于1977年被任命为通讯班班长。同年3月,在执行架设通讯线路的任务中,身为班长的他勇挑重担,对身旁的两位战友说:“你们别上,让我来。”不料突发意外,刘光银被电线杆砸成重伤。昏迷6个月、在部队医院治疗一年多、家人日夜守候……虽经部队医院全力抢救,刘光银终因伤及脑部而导致全身瘫痪失语,成了终身卧床不起、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特级伤残军人。
哭泣、不愿相信、心如刀绞……作为母亲,蔡金美多么希望儿子光银能重新站起来。然而,在部队医院伴随着儿子治疗的时间里,她看到部队首长那么关心儿子的病情,动用飞机接送专家为儿子治病,那些医护人员尽心尽力照顾的情景,她感动了。当部队首长建议将刘光银留在军人疗养院继续治疗时,她心里却有了自己的打算:把儿子带回家,自己照顾!虽然部队首长一再挽留,但蔡金美仍做出了不拖累部队、不拖累国家,自己扛起这份担子的决定!
38个寒暑 守护床前不离不弃
“我们和光银的4位战友转了好几趟车,才到沭阳县桑墟镇,用担架把他抬到贤官镇文集街,后来借了邻村人的平板车,把他拉回家。”回忆起刘光银的回家路,在刘光银的姐夫吴凤芝看来,是一件令人心酸的事。
“从1977年至今,已经38年了。以往还有老伴陪着一起服侍他,自老伴9年前生病去世后,就剩下我天天守在他身旁。”多年照料虽然辛苦,但只要刘光银还在身边,蔡金美就觉得值了。谈及今年年初的一场“劫难”,蔡金美仍心有余悸:“今年春节,全家人是在医院里过的。因膀胱与肾的功能衰竭,光银被送到县医院进行抢救,当时好多人都说他活不过来了,我没敢离开他半步,还好经过救治,他好起来了。”
牛奶、蛋糕、尿片……这些必备物品占满了这间小屋,这位八旬母亲用拳拳母爱照料着如孩童般的儿子。只能吃流食的刘光银,每口饭都靠她喂;大小便不能自理,依旧是她一手一手擦洗照料。“冬天,因为他吃得慢,每吃一顿都要加热好几次。夏天,为了防止他身上生褥疮,每天都要为其洗澡、换衣、翻身。”蔡金美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每给高大魁梧的儿子翻一次身,她都要费不少力气和时间。“真的是老了,只希望我的身体别出啥毛病,要不然咋照顾他!”听了这话,坐在一旁的吴凤芝红了眼眶。“家里人都说要换换班,让她歇歇,别累出病来,她就是不同意。前年5月,她在提水时,突然晕倒了,送到医院一查是脑梗塞,需要住院治疗。刚刚脱离危险期,她就闹着出院,医生没办法,只好开证明让她回家。到家后,她边挂水治疗,边服侍光银。”吴凤芝坦言,老人家弦绷得太紧了,总不放心把刘光银给别人照顾。
践行承诺 拖累国家的事不能做
村里的人常说,蔡金美老人真的挺不容易。有人看不过去,建议她去找部队。蔡金美却从未动摇:“那怎么成呢?儿子是自己养的自己疼。当年把他拖回家的时候,对部队领导也是承诺过的。说出的话就要算数,拖累国家的事不能做。”
2014年,蔡金美的事迹经宿迁晚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后,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大家都在赞扬她高尚的家国大爱,但淳朴的蔡金美认为:“多不好意思啊,我也没干啥了不起的大事,做的都是自己家的事,却得到社会上这么多好心人的关心。”
如果说善良是蔡金美老人的本性,低调的做事风格却体现了她一个平凡母亲的坚强。一个人守着瘫痪的儿子,总会有不便、困难的时候,可她从未寻求过他人的帮助。2013年,“看不过去”的村干部将她家情况汇报给了镇政府领导,镇政府领导前来慰问时说:“我们应该早点来看您的,您实在是不容易。”儿子享受着国家公费医疗,可走不开的她很少到镇上拿免费的药,直至近两年刘光银病情渐趋恶化,家人才替她去镇上医院拿些必备药。镇医院的院长说:“你们这家人真老实,都没来拿过药,之前都不认识你家人。”
因看护儿子,从未出过远门的蔡金美,在吴凤芝的陪同下,踏上了前往市区参加2014年度“感动宿迁”人物颁奖典礼的“旅途”。“这么多年来,第一次离开儿子一整晚,晚上睡觉没听到他的呼噜声,还挺不习惯的。”蔡金美说。第二天颁奖礼一结束,她就赶回了家,只有守在儿子身边,她才觉得踏实。